2011 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第一次提出,要高度重視實體經濟的發展,而實體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工業企業是我國能源消費大戶,完成節能減排任務是工業企業的重點和難點,“十二五”規劃當中,也明確對工業的節能減排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工信部發布的《工業節能“十二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又進一步提出,在鋼鐵、有色金屬、石化、化工、建材、機械、輕工、紡織、電子信息等行業,大力推進產業升級和節能減排。
《規劃》提出,到2015 年,要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能耗比2010 年下降21% 左右,“十二五”期間預計實現節能量6.7 億噸標準煤;到2015 年,鋼鐵、有色金屬、石化、化工、建材、機械、輕工、紡織、電子信息等重點行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分別比2010 年下降18% ~ 22%。完成節能減排的目標無疑對工業及實體經濟的發展是一個重要考驗。
如何保證工業節能目標實現的關鍵是要在加強工業節能管理水平、加快節能技術進步、促進產業結構不斷升級等方面下功夫,與此同時,要適當的政策支持,才能更好地促進工業和實體經濟的健康發展。
節能確保實體經濟健康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口增長迅速,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國內能源需求急劇增長,供需矛盾日漸突出。在20 世紀80 年代的大部分時間里,全國能源供應長期、持續緊張,特別是石油、電力供應短缺,許多企業被迫“停三開四”。能源供應短缺成為制約國民經濟發展的“瓶頸”。而當時作為我國工業部門主體的國有企業生產工藝落后,用能設備和設施陳舊,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節能潛力巨大。因此,工業節能成為政府節能管理的工作重心,盡管90 年代以來,我國能源產業高速增長,但隨著我國經濟的整體繁榮,尤其是實體經濟的快速發展,能源仍略顯不足,加之,我國政府在哥本哈根會議上的承諾到202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 年下降40% ~ 45%,因此,工業節能任重而道遠。
1.提高工業能效管理水平,加強工業節能管理制度建設
制定工業能效管理提升方案。建立工業節能管理的約束機制,制定科學的能效管理方案,逐步建立工業能效激勵約束機制。定期開展工業企業能效的績效評價活動,促進工業能效水平的進一步提升。
強化節能標準的制定和實施。加快單位產品(工序)能耗限額標準制(修)訂工作,擴大工業設備、家電照明和信息通信等領域產品能效標準實施范圍;鼓勵地方制定更加嚴格的單耗和能效地方標準;推動工業節能標準的國際協調和統一;強化節能產品認證和檢測能力建設,推進節能產品認證;擴大節能產品能效標識范圍,加大節能產品的政府招標采購力度;推動重點用能行業能效水平對標達標活動、開展能耗(效)限額標準執行情況監督檢查;創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企業,實行能源利用狀況報告制度和能源審計制度。
加強工業節能組織領導。充分發揮各級節能主管部門作用,深化政府各部門、政府與企業、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協調、溝通,積極發揮行業協會作用,促進工業節能工作有序開展。對重點用能企業實行分級管理,落實目標責任;建立重點用能企業節能績效評價制度,落實企業能源組織管理負責人制度。
增強企業資源節能意識。加大宣傳力度,不斷完善相關配套扶持政策,鼓勵企業開展節能自愿協議,充分調動企業節能降耗的積極性,建立有利于企業自覺節能的良好環境。為企業提供先進的節能技術與管理經驗,充分發揮群眾、社會、媒體的監督作用,營造企業主動節能的良好氛圍。
加強工業節能監管能力建設。開展部門聯合監管,健全長效的日常節能管理的工作長效機制;加強節能監管隊伍培訓和能力建設,建立基本覆蓋全體系的節能監督體系網絡,提升節能監管的能力水平; 提高節能預測預警能力,對能源消費總量增長過快的地區和行業,及時預警調控,強化用能管理; 建立重點用能企業能源管理崗位和能源管理負責人制度,規范企業能源計量統計和監測等制度,形成相關法律法規相協調的工業節能管理體系。
2.推進節能技術進步,加快節能技術的推廣和應用
加快企業自身節能技術的研發和示范。建立以工業實體企業為主體的自主研發和創新發展之路,形成以市場為主導的節能技術創新與開發體系,大力開展節能技術攻關,加快技術成果的產業化,在工業節能領域得以應用。
不斷吸引高端行業技術人才。節能減排的關鍵是靠科技創新,科技創新的原動力是人才。
加強節能技術的國際化。節能技術在德國、美國、歐洲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相對發展較快,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開展節能技術的交流與對接,了解和學習發達國家和地區節能的先進技術發展經驗,引進并吸收發達國家的先進節能技術和設備,不斷提升我國工業節能效率。
進一步開展技術服務外包合作。借助國際國內科研院所的科研優勢,進行技術合作與技術外包工作,做到優勢互補,揚長避短,進而使科研院所與工業企業緊密結合,不僅可提高技術研發效率,同時也可節省研發的成本開支,使高新技術盡快在工業企業的節能減排中發揮作用。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