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能燈近期再次成為話題。有業內人士稱,我國從2008年開始在全國推廣的“綠色照明”工程,城鄉居民購買使用中標企業節能燈,由財政補貼50%,企事業單位等大宗用戶購買,補貼30%,節能燈由此大規模進入普通家庭。而首批上市的節能燈,使用壽命一般為3年,據此判斷,我國第一批財政補貼推廣中上市的上億只老舊節能燈,目前正進入集中報廢期。
節能燈進入報廢高峰期,帶來令人頭疼的環保難題。老舊節能燈因為含有汞、鉛等有毒有害元素,被專家稱為是僅次于廢電池的第二大生活垃圾“汞污染源”,與之相對,我國節能燈回收處理體系卻非常“幼稚”,如處置不當,污染風險不容忽視。
有專家建議,國家當年大力推廣節能燈,如今報廢高峰出現,相關部門和消費者不能用后“一扔了之”。雖然節能燈2008年就被納入《國家危險廢物名錄》,但社會至今仍只知其節能之利、不知污染之害。為此,要加大宣傳力度,樹立節能燈作為“危廢”嚴禁隨意丟棄和非法處理的社會共識。
目前,我國《電子信息產品中有毒有害物質的限量要求》屬于行業性推薦標準,沒有強制力,為此可探索率先在節能燈這類“危廢”電子產品領域率先建立強制性行業標準,切實降低污染。同時,要求廠商在廣告、產品包裝、銷售現場設立醒目標識,警示污染風險。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