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和歐盟在光伏產業上的貿易紛爭持續發酵。
昨日 (11月1日),商務部發布2012年第70號和第71號公告,決定即日起對原產于歐盟的太陽能級多晶硅,進行反傾銷和反補貼立案調查。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傾銷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反補貼條例》規定,商務部將對原產于歐盟的上述進口產品的傾銷、補貼情況及其對中國同類產品產業造成的損害進行調查,并依法做出公正裁決。
中國光伏產業聯盟專家王世江告訴記者,在我國光伏企業接受歐盟“雙反”調查的關鍵時刻,商務部的上述做法對中國企業有一定的助勢作用。他認為,我國需要在整個產業鏈上對歐盟進行制衡。
國內企業反擊獲立案
9月17日,代表中國多晶硅產業80%份額的四大多晶硅企業——江蘇中能、江西賽維LDK、洛陽中硅和重慶大全新能源向商務部提交申訴,要求對產自歐盟的多晶硅實行“雙反”調查。
近年來,美、韓、德等多晶硅企業紛紛加大對中國的出口,國內多晶硅產業受到嚴重沖擊。據統計,今年1~9月,我國進口多晶硅6.3萬噸,同比增長35%,已經超過了去年全年的進口量。
海關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僅自歐盟進口多晶硅就達14643噸,平均價格60美元/千克,總價值超過55億元。今年前9個月,僅德國一國出口至我國的多晶硅總量就達16046.795噸,超過去年全年歐盟對華出口總量。
多晶硅價格從2008年的最高點300美元/千克,一路下跌到目前的不足30美元/千克,這與中國企業逐漸突破技術瓶頸,擴大量產有直接關聯。德國瓦克化學等歐美大型多晶硅企業有仰仗規模和核心技術優勢惡意打壓中國企業的嫌疑。
“歐盟多晶硅27.5美元/千克的到岸價格已低于正常價值,對中國多晶硅產業造成了嚴重損害。”中國多晶硅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秘書長魯瑾在國內多晶硅企業提請對歐盟企業調查時說道。
目前,國內多晶硅企業可謂步履維艱。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統計,受進口沖擊,中國43家多晶硅企業僅有8家勉強開工生產,其他80%的企業已經停產,技術團隊和工人流失。
王世江表示,多晶硅行業最主要的是電力成本,德國等國家在電價方面對多晶硅企業或多或少進行了補貼。
多晶硅價格短期難回升
商務部針對歐盟多晶硅“雙反”立案一經發布,便有專家將其與9月6日歐盟對華光伏反傾銷立案聯系起來。
其實,中國與歐盟在光伏產業鏈上下游息息相關。歐盟憑借起步早等優勢,成為我國光伏產品的主要原材料供應商,而我國光伏產品的主要出口地也是歐盟。
談到此次商務部對歐盟多晶硅發起的“雙反”調查,一位國內光伏企業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企業并不希望這種情況發生,因為一旦我國對歐盟多晶硅發起“雙反”調查,也就意味著國內光伏企業的生產成本將會上升。他說,目前美國已經對中國光伏產品課以重稅,歐盟正在進行的針對中國企業的光伏反傾銷調查,未來也可能影響我國企業的產品銷路。生產成本如果再上升,無異于雪上加霜。
不過王世江認為,站在保護本土產業鏈完整的角度,我們不能放任歐美在下游進行“雙反”,而在上游還任其公司擠占我們的市場份額。
生意社數據顯示,多晶硅10月出廠均價為146250元/噸。廠家報價集中在140000~150000元/噸,而實際成交價格多在140000元/噸左右,原因是下游組件類公司在谷底徘徊,不能拉動國內市場需求,從而造成多晶硅價格下降。
生意社分析報告稱,即使商務部對進口多晶硅征收反傾銷和反補貼關稅,短期內多晶硅的價格也難以回升。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