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舊節能燈因為含有汞、鉛等有毒有害元素,被專家稱為僅次于廢電池的第二大生活垃圾“汞污染源”。與之相對,我國節能燈回收處理體系卻非常不成熟,如處置不當,污染風險不容忽視。據《經濟參考報》
節能燈比白熾燈省電80%,曾經有專家說如果用10瓦的節能燈代替與其亮度相近的60瓦的白熾燈,以全國使用12億只節能燈、每只每天照明4小時計算,每年節省的電量相當于整個三峽水電站全年的發電總量。
單看這組數據,白熾燈似乎沒有理由不被節能燈所取代,但與此同時,還有另一組數據說明節能燈的負面特性:廢舊節能燈特別是老式熒光管中汞含量平均約0.5毫克,僅夠沾滿一個圓珠筆尖,但滲入地下后,足以污染約180噸水及周圍土壤。此外,廢棄的節能燈破碎后,瞬時可使周圍空氣中的汞濃度嚴重超標。一旦進入人體,可能破壞人的中樞神經。
為了節能減排,我們一直在大力推廣節能燈,還制定了“淘汰白熾燈路線圖”。但因為價格高、不耐用、報廢后污染環境等原因,節能燈“節能不省錢”、“節能不環保”等問題一直如影隨形。除此之外,節能燈在設計上的單一也在制約著市民對它的使用熱情。例如,有時候,安裝上又粗又長的節能燈之后,燈罩安不上了,如果安裝在臺燈上,臺燈又失去了調光功能,而且溫馨的黃色暖光變成了冷冷的白光。
顯然,要讓節能燈真的取代白熾燈,達到節能減排、保護環境的效果,那么從它的設計銷售到回收利用,都需要一個更完整的路線圖。
首先,廠家在生產制造的時候,就應該通過技術革新,改變大多數節能燈光色冷峻、造型單一、不能調光的缺陷,以適應如今城市居民對居室美化的追求。
其次,節能燈的生產質量必須跟上,而質監部門也應該加強監管,保障消費者權益。今年上半年《法制日報》曾報道說,我國節能燈產品約五成不達國標,存在著偷工減料、虛標能效等問題。如果節能燈的價格貴了那么多,買回來卻用不了多久就壞掉,又怎能“打敗”白熾燈?
據《經濟參考報》報道,廢舊節能燈的回收箱還需要墊海綿,運輸得小心翼翼,搞回收純屬“賠本兒賺吆喝”。其實解決這樣的問題也不算困難——新節能燈的運輸過程不也得墊上海綿、小心翼翼嗎?如果理順了關系,就可以讓運送新燈的渠道同時用來回收廢燈。雖然麻煩肯定有,但是成本總比造成了大范圍的汞污染后再去治理水土低得多。
據報道,和中國的“一扔了之”相比,日本、歐美等地廢舊節能燈回收率達80%以上。只要明確了生產者、銷售者的責任,給環保企業多一點補貼,再多想一些辦法,節能燈就會真正得到大家的喜愛,自然而然地取代白熾燈。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