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在10年前被認為是“買賣空氣”,如今卻成為全球降低企業碳排放的一個有效市場手段。
按照去年10月底國家發改委發布的《關于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的通知》,北京、上海、廣東等7個省市將在2013年啟動碳交易試點。從相關人士處了解到,目前北京已將試點方案上報國家發改委待批,上海和廣東的方案也已浮出水面,上海甚至已將第一批碳配額分配完畢,目前正在企業間做調查,湖北省的碳交易管理辦法目前已修訂至第五稿,其中對管理機構、配額分配與管理原則和價格以及監督等作了相關規定。
“我們在7個地區先行先試,要試各種各樣的辦法,最終的目的要形成一個全國統一的碳市場,最終必須形成一個與全球接軌的碳市場。”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主任、北京綠色金融協會副會長李俊峰說。
為此,國家發改委已開始調研中國的“氣候變化應對法”,為全國碳市場的建立提供法律依據。
碳熱度
王庶是國家發改委氣候司國內處副處長,最近他發現國際合作機構來找他們,要合作的優先領域排第一的就是碳交易。而在國內,7個碳交易試點省市的積極性也超出了他最初的想象。“很多試點地區分管的省長和市長親自部署試點工作,市長們對這個交易的問題非常清楚。”王庶說。
2011年年底,中國政府確定了北京、上海、廣東、天津、湖北、深圳和重慶7個省市作為碳交易的試點,計劃在2013年正式實施試點工作。“北京早在四年前就開始準備碳交易,今年下半年進入沖刺階段,現在只等國家發改委發令槍響。”北京環境交易所董事長杜少中說,北京的試點方案已遞交國家發改委,北京市環境交易所承擔了交易規則的制定和交易平臺的搭建。
碳交易的目的就是用更低成本實現減碳目標。參與碳交易,為企業實現減排目標提供了一條新的、市場化的路徑。企業如不能完成減排目標,則可通過在市場上購買不足部分的配額來履行減排責任。同樣,企業如通過努力超額完成減排目標,也可以在市場上出售其剩余配額,從而獲得一定收益。
歐盟在碳交易的初期,配額大部分以免費的方式分配企業。而北京、上海、廣東等省市在試點方案中均采用免費發放的方式。
除了7個試點省市,目前國內多個省市也成立或者正在籌備環境交易所。國家發改委氣候司副司長孫翠華說:“據我們了解全國有30多家交易所,都在探索成立過程當中,實際的交易量并不是很多。開展有交易的主要是北京、上海、天津三個交易所,三家交易所總的自愿減排項目超過50筆,總的交易額近2億元人民幣。”
山西環境能源交易所人士郭爽對本報記者表示,山西雖不在試點范圍,但作為能源大省,碳排放大省,山西希望探索碳交易市場,盡早開展工作。
交易門檻
北京將碳交易的門檻設到排放二氧化碳1萬噸以上的部分行業企業,首鋼、北京能源投資集團等大的企業集團將在此范圍。
而上海分高耗能企業和服務業兩個門檻。上海環境交易所副總經理錢鋒告訴本報記者,上海的門檻為,鋼鐵、石化、化工、有色、電力、建材、紡織、造紙、橡膠、化纖等年二氧化碳排放量2萬噸及以上的重點排放企業,以及年二氧化碳排放量1萬噸及以上的航空、港口、機場、鐵路、商業、賓館、金融等服務行業的共計200家企業。
目前上海市根據全國能源消費總量分配指標確定了全市二氧化碳排放指標,并且為試點的200家企業分配了配額,目前在各企業間做調查。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