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中國光伏電池片“雙反”(反傾銷、反補貼)調查尚未落定,全球光伏第一大應用市場歐洲又起硝煙。
7月25日,新華海外財經援引知情人士的話稱,包括歐洲最大的太陽能板制造商之一Solar World AG在內,數家歐洲太陽能板制造商已于當地時間24日,向歐盟委員會提起申訴稱,中國的制造商在歐洲低價傾銷產品。這些歐洲企業希望對中國產太陽能板征收反傾銷關稅。
該知情人士稱,與在美國的做法不同,歐洲企業提起的訴訟并不想證明中國公司受益于政府補貼,只希望證明中國企業在歐洲市場傾銷產品。
今年5月,美國決定對中國太陽能企業的產品征收不低于30%的懲罰性進口關稅,中國多數大型出口商都受到影響。該訴訟的發起者同樣是Solar。
國內一家光伏龍頭企業相關負責人昨日對早報記者稱,如果歐洲也因為反傾銷對中國光伏企業關上大門,無疑將是中國企業的“滅頂之災”。歐洲市場占全球光伏安裝量的一半以上,是美國的10倍多。
根據歐盟的反傾銷流程,在企業提起訴訟后,歐盟委員會將在45天內決定是否受理并啟動初步調查。
按計劃,40余家中國光伏企業今日將在北京,就歐盟的反傾銷調查一事,在中國大飯店召開新聞發布會。
又見Solar World
歐洲有關官員在幾天前,已經就反傾銷調查一事吹過一次風。
7月20日,德國環境部部長Peter Altmaier在接受德國ZDF電臺采訪時稱,中國給予光伏企業以金融支持,價格戰導致很多德國光伏企業陷入艱難求生狀態。“必須公平地參與全球市場競爭,反傾銷程序或是確保公平的途徑之一。”
德國是全球第一大光伏應用市場。
眼下行業陷入低谷,歐盟本土的光伏組件商同樣難以幸免。德國第一大光伏生產商Q-Cells在4月申請破產倒閉。更多的中小企業也出現了倒閉潮。而當地的企業開始把責任歸結為中國廉價商品的沖擊。自去年以來,全球多地光伏組件的價格已下滑了接近50%。
Solar World首席執行長Frank Asbeck稱,中國企業同樣虧損,但其享有來自政府的支持,得以將中國產品傾銷到歐洲市場。
歐盟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去年,中國產太陽能板對歐盟的出口量達到五年前的11倍,而價格還不到一半。Solar World去年歐洲市場收入降至6.3億歐元,2009年為8.95億歐元。
此前,也正是Solar World AG的美國分公司,促成了美國方面對中國光伏電池的“雙反”調查。
對于低價問題,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太陽能光伏產品分會秘書長孫廣彬并不認可。他稱,中國生產的太陽能電池板價格較低,是中國光伏產業的規模和效率的反映,同時這也反映出中國光伏產品的供應過剩和盜版等問題,但中國企業并沒有靠犧牲利潤來搶占市場份額。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