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到鹽堿地水產養殖技術的突破;從控制化學肥料及農藥對土壤的污染到滴管、噴灌、微噴帶等節水灌溉設備的應用,科技進步促進農業和農村節能減排,促進合理利用資源,也改善了農村生態環境。此信息來自7月24日在全國農業展覽館開幕的“中國農業科技十年發展成就展”。
農業科技是突破資源環境約束的必然選擇。據此間信息,近年我國在節水農業、土壤改良與治理等方面積極探索,開發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產品,為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實現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合理布局農業生產力,積極開展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實現農業資源循環利用,推動農業生產優質、高產、高效和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我國節水農業部分領域已躋身國際先進水平,獲得了十分顯著的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積極發展生態林業,充分利用自然資源,保護、合理利用和開發森林資源,實現了森林多效益的永續利用。
科技進步在促進農業和農村節能減排、提升農民生活水平、美化農村人居環境、改善人民膳食結構、保障食品質量安全方面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據農業部有關負責人介紹,過去十年來,農業部大力開展了沼氣工程建設,生物質能、太陽能、風能和微水電的開發與利用,同時積極推動省柴節煤爐、灶、炕的升級換代以及生活垃圾和污水的處理與循環利用,使農民生活質量大幅度提升,人居環境顯著改善。加強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建設,通過開展各環節信息檔案記錄、產品編碼標識等,實現對農產品整個生產、加工、流通過程的跟蹤管理。制定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研發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技術,有效提高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中國農業科技十年發展成就展”由農業部主辦,中國科協、中國氣象局協辦,中國農業博物館等12家單位承辦,主要展覽內容包括保障篇、成就篇兩部分。前者重點展示有關農業科技的政策法規、資金投入和人才建設3方面內容;后者重點展示農業科技在提升農業整體水平、新型農業科研體系建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日益完善、農業新品種培育、農業重大災害防治、農業高新技術及應用基礎研究,以及生態農業、節水農業、生態林業和農業農村節能減排、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反映出農業科技進步是農業可持續穩定發展的根本出路。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