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由扶持轉為限制收購
圍繞光伏發電的收購價格,市場處于混亂狀態的并非只有西班牙一國。資源綜合系統的調查顯示,長期引領世界太陽能電池市場的德國在2010年購置量也猛增至7411兆瓦,約為上年的2倍,但第二年踩下了急剎車,購置量基本持平。該國為給過熱的發電業務降溫而下調收購價格,同樣導致了需求的低迷。
德國政府于2012年2月宣布將再次下調價格,并對收購量進行限制。收購價格轉嫁到電費中,給國民造成了負擔,而“發電量受天氣情況左右,不穩定”又招致了國民的不滿,發展成了政治問題。削減幅度據說與發電規模掛鉤,為2~3成。
在扶持力度大、生意旺盛之際,來自中國等各個國家的太陽能電池企業蜂擁而至,價格競爭愈演愈烈。如果西班牙和德國等國家的需求驟降,庫存就將堆積成山,導致供求平衡崩潰,價格下跌將一發而不可收拾。
現在,在歐洲市場上,企業給經銷商的太陽能電池批發價不斷下跌。美國Solarbuzz公司預測,2010年10~12月,批發價為1W平均2.19美元,到1年后的2011年10~12月已經降至1.14美元,幾乎降了一半。
在主要太陽能電池企業主要依賴的歐洲市場,價格下跌和需求的低迷同時進行,在2011年直接沖擊了各公司的收益。Solarbuzz預測,2012年,歐洲的價格下跌估計將繼續加劇,在2012年10~12月似將降至0.81美元。
“中國制造與日本制造質量相同”
而沒了去處的太陽能電池正準備大量流向即將于2012年7月實行全量收購制度的日本市場。
在世界市場上影響力微弱的日本企業此前在國內市場上競爭力強大,夏普、京瓷、三菱電機等企業一直占據高份額。不過,一旦成本競爭力強大的中國造太陽能電池大量流入,作為日本企業根據地的日本國內市場很可能遭到侵蝕。
歐洲企業也在躍躍欲試。德國大型企業Q-Cells的日本法人社長SteffenStudeny表示:“為了降低對歐洲市場的依賴度,我們將致力于在日本的銷售。”
迎接挑戰的夏普會長片山干雄自信地說:“我們產品的長期可靠性比高于外國產品。”京瓷太陽能光伏業務本部長兼副社長前田辰巳也干勁十足地表示:“我們將大力宣傳本公司產品的高性能,向光伏發電項目銷售產品。”昭和殼牌集團旗下SolarFrontier的常務董事平野敦彥則強調:“我們的太陽能電池靈敏度高,在陽光微弱的早晚和背陰處都能有效發電。”
日本企業都在著重強調高品質。但實際上,中國生產的太陽能電池的質量很難說比日本產品差。
日本經濟產業省某位官員說:“全量收購制度的目的之一是扶持日本的太陽能電池產業。但中國生產的太陽能電池與日本產品相比一點都不遜色。如果以質量差為由把中國產品排除在收購制度之外,那也必將排除日本產品。將二者區別對待是不可能的。”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