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頻頻曝光砷、鎘、鉛等重金屬的污染,這種受污染的土地,猶如隱形殺手,已成為整個社會無法回避的焦慮點。
這種土地的形成系因土地受到采礦或工業廢棄物或農用化學物質的侵入,惡化了土壤原有的理化性狀,其結果是土地生產潛力減退、產品質量惡化并對人類和動植物造成嚴重危害。
早在2006年,環保部和國土資源部聯合啟動了首次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預算資金達10億元,計劃2010年完成。時至今日,其具體調查結果仍未公布,但對土壤污染的現狀,官方口徑一致:“我國土壤污染的總體形勢不容樂觀。”
在中科院生態修復中心主任陳同斌看來,土壤污染已嚴重制約我國土地的開發利用,對土壤資源可持續利用產生了巨大壓力。因此,全面啟動全國范圍內土壤修復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緩。
日前,由環保部牽頭制定的《全國土壤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已進入國務院審批程序,有望于近期正式對外公布。根據規劃,“十二五”期間,用于全國污染土壤修復的中央財政資金將達300億元。
土壤之殤
近年來,伴隨我國工農業的快速發展,土地不斷遭到各種污染的傷害,主要集中在農村農田污染和城市工業用地污染兩大塊,而按污染源不同,土地污染可分為工業污染、交通運輸污染、農業污染和生活污染四類。
重金屬污染是工業污染中最嚴重的一塊,根據國家環保部門組織的《典型區域土壤環境質量狀況探查研究》調查顯示,珠三角部分城市有近40%的農田菜地土壤重金屬污染超標,其中10%嚴重超標。長三角有的城市連片農田受多種重金屬污染,致使10%的土壤基本喪失生產力。
陳同斌的研究結論是,重金屬污染在北方是零星分布,而在南方則比較密集。
去年2月,環保部部長周生賢在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十二五”規劃會議上說,從2009年至今,我國已有30多起重特大重金屬污染事件。這些事件涉及安徽、河南、湖南、福建、廣東等十數個省份。
而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的資料則顯示,我國重金屬污染中,最嚴重的是鎘污染、汞污染、血鉛污染和砷污染,“其中,受鎘污染和砷污染的比例最大,約分別占受污染耕地的40%左右,超過7億畝良田。”陳同斌說。
農藥、化肥的污染同樣兇猛,中國農科院研究員張維理告訴時代周報,“我國農藥使用量達130萬噸,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
而據云南農業大學的一項研究測算,每年大量使用的農藥僅有0.1%左右可以作用于目標病蟲,99.9%的農藥則進入生態系統,造成大量土壤重金屬的有機污染。
有專家還指出,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生產和消費國,“在不到世界總量1/10的耕地上,每年施用的化肥總量卻達到了世界總量的1/3,單位化肥投放量是美國的1.7倍”。
據農業部門近5年來農業環境質量定位監測的結果,湘江流域農產品產地受重金屬污染的面積已逾118萬畝,其中重度污染的約19萬畝,占16%;中度污染的約39萬畝,占33%;輕度污染的超過60萬畝,占50%多。湘江流域已成為湖南全省重金屬污染的重災區,主要污染物為鎘、砷等,尤以鎘的污染最為嚴重,土壤中鎘的超標率高達64%。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