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四次評估報告表明,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已從工業革命前的280PPM(百萬分之一單位)上升到2005年的379PPM,超過了近65萬年以來的自然變化范圍,近百年來全球地表平均溫度上升了0.74度。在中國,據悉,2006年中國已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國,2009年中國可能超過美國,成為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這些以嚴峻的面孔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數字,表明了為應對氣候變化而行動起來,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節能環保轉變已刻不容緩。
建筑是社會主要的能耗行業,它比其他任何行業使用更多能源,是影響氣候變化的主要因素。在我國,建筑能耗占據了總能耗的30%,建筑用能對全國的溫室氣體排放“貢獻率”已經達到了25%。中國的既有建筑存量達440億平方米,而且大部分不節能,隨著建筑總量的不斷攀升和居住舒適度的提升,建筑能耗還將繼續上揚。因而加快建筑的綠色轉變對于節能減排、緩解全球變暖的意義十分重大。
在能源價格上漲、氣候變暖等危機面前,為既有建筑和新建筑的綠色化而行動起來已事不宜遲。如何轉動這把綠色鑰匙?8月18日,2009綠色建筑與節能國際大會在上海浦東香格里拉酒店隆重開幕。在這個綠色建筑領域的國際盛會上,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建筑師、工程師、規劃師和業主,在綠色建筑的投資回報和既有建筑改造的會議主題下,互相交流綠色建筑實踐和理論。一直關注并推動綠色建筑發展的飛利浦照明參與了此次會議,提出了用高效節能照明筑就綠色建筑未來的價值主張,飛利浦還在會議現場搭建了辦公照明的模擬展館,向嘉賓們展示了飛利浦先進的綠色辦公照明解決方案。
綠色建筑評估體系——引導綠色建筑的準則
在此次綠色建筑與節能國際大會上,中國從事綠色建筑的先行者們——中國三星綠色建筑評級標準認證項目、以及中國國內獲得LEED綠色建筑認證的項目組齊聚一堂,成為了大會上中國綠色建筑的一大亮點。近年,我國綠色建筑方興未艾,作為綠色建筑準繩的綠色建筑評估體系不僅指導檢驗綠色建筑實踐,同時也為建筑市場提供制約和規范,目前,國內外的綠色建筑評估標準正受到了相關行業的密切關注。在國內,綠色建筑標準已建成體系,為綠色建筑樹立了執行和衡量的準則。如: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等。而另一方面,國外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也紛紛進入中國市場,為中國建筑帶來新的參考方向。許多國內的建筑都已和國際的綠色建筑標準接軌,比如LEED標準,以這些成熟的綠色建筑標準來進行建筑的設計和實施。美國綠色建筑協會建立并推行的《綠色建筑評估體系》,簡稱LEED,是現有的國際上最完善、最具影響的綠色建筑評估體系,LEED已成為世界各國建立綠色建筑及可持續性評估標準的范本。
目前我國有許多建筑項目正向這個標準看齊,許多企業的商業項目已獲得了LEED認證,如:北京世紀財富中心,上海的綠洲仕格維花園酒店,沿海集團的北京沿海賽洛城,深圳的虎山公寓、泰格公寓,哈爾濱的樂松購物中心和杭州的西湖天地等。此外,LEED還滲透到許多公共建筑的建設中:北京奧運村已獲得了LEED金色認證。上海的世博中心也將按國際標準建成綠色建筑,它不僅是我國首批獲得“中國綠色建筑最高級認證”的項目之一,而且正在申請美國LEED金獎。
因地制宜 打開綠色建筑的本土化之路
完善成熟的綠色建筑標準為綠色建筑的發展起到了引導作用,在綠色建筑的實施過程中則還需要因地制宜,應當根據當地的氣候、資源、經濟、文化來制定相應的實施策略。會議上,嘉賓們列舉的世界各地的綠色建筑案例,呈現出鮮明的地域性。巴林世貿中心就是一個根據當地地理氣候條件而建立的綠色建筑。巴林世貿中心坐落于首都麥納麥市的波斯灣沿岸上,由于這個地區的海風資源相當豐富,設計師在建筑設計中融入了風機項目,在塔樓之間的橋梁上安裝了風力發電渦輪機和發電機,利用海灣地區的海風,為大樓提供所需電能。巴林世貿中心成為了世界上首座采用風力發電系統的摩天大樓。據測算,風力渦輪能夠支持大廈所需用電的11%-15%,大大減少建筑物的電力能耗和所折合的碳排放量。巴林世貿中心在自身可持續能源供應方面的成就為中東以及全球的高層建筑設立了新標準,也為因地制宜的綠色建筑樹立了典型。
在我國,由于地域廣大,各地氣候、資源、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巨大,因而,根據當地的具體狀況制定適合當地的綠色建筑設計至關重要。比如根據氣候,在我國北方地區,冬季漫長寒冷,夏季氣溫不高,保溫防寒是建筑主要需考慮的因素;而南方沿海地區常年天氣炎熱多雨,建筑主要就該注意通風排水。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