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維
環境建設是發展的“生命線”和“動力源”。誰的環境好,誰的后勁足,誰就能笑到最后;哪個地區的環境放心,哪個地區的百姓幸福指數就高。要在思想深處樹立與科學發展觀相適應的環境觀
環境建設是發展的“生命線”和“動力源”,決定著一個地區和城市的核心競爭力和發展承載力,關乎大局,關乎長遠。要在思想深處樹立與科學發展觀相適應的環境觀,真正把環境建設作為推動科學發展、有效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務。
圍繞搶占新一輪發展的制高點,城市和地區之間的競爭,已經從拼資金、拼土地、拼政策的階段進入到比環境、比規劃、比潛力的階段。誰的規劃好,誰的發展可持續;誰的空間優,誰的發展平臺大;誰的環境佳,誰的發展后勁足。
群眾往往從自己身邊環境的變化,來評價黨委、政府的工作,去檢驗執政者是否做到了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所以說,環境建設一頭連著城市經濟發展指標,一頭連著百姓幸福指數,可以說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德政工程。
誰的環境好,誰的后勁足,誰就能笑到最后;哪個地區的環境放心,哪個地區的百姓幸福指數就高。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求我們必須盡快轉變政府行政方式,加快法治政府、服務政府、高效政府的建設步伐,盡可能從微觀經濟活動中解放出來,通過打造良好的市場環境、法治環境、宜居環境,來促進人才、資金、技術等各項生產要素向本地區流動、聚集,在激烈的競爭中贏得先機、搶得先手。
我們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的負責人要學會先做環境,后做產業。一流的生產環境、優良的生態環境、宜居的生活環境,缺一不可。培育環境,要教育引導廣大干部自覺服從、服務于振興發展大局,勇于承擔責任,敢于較真碰硬,善于解決矛盾,積極開拓創新,進一步形成“人人營造環境、人人塑造形象”的濃厚氛圍。抓軟環境必須用硬措施。要敢于用自己的“刀”削自己的“把”,不遮丑、不護短,對那些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的,一定要追究責任,嚴肅處理。
一定要往遠看,真正把軟環境建設作為事關發展成敗的戰略任務來對待,作為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來培育;一定要往外看,認真學習同類地區的先進經驗和做法,別人做到的我們要做得更好,別人沒做的我們也要敢為人先,大膽探索;一定要往內看,從企業、群眾需求著眼,尋求不斷優化環境、改進服務的內在動力。通過我們對軟硬環境和市民文明素質的全面提升,讓沈陽真正成為本地人自豪、外地人欽佩、投資者向往的地方。
——遼寧省委常委、沈陽市委書記曾維日前在抓環境促提升工作總結大會上說
本報記者 孫 健 何 勇整理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