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藥企污染門,引發大家關于中國企業對環境保護職責及“綠色GDP”問題的深思。污染事故頻現,與企業的僥幸心理、地方政府的行政不作為、污染違法成本低有著很大干系。
日前又有媒體報道一起“藥廠偷排污水”事件,這一次,事件的“主角”是石藥集團旗下中國制藥集團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石藥中潤。而石藥背后站著的大財團,其實是聯想。據了解,早在2007年,聯想集團就100%收購了石藥集團;而據中國制藥2010年年報,其第一大股東鼎大集團有限公司擁有其51.04%的股份,而鼎大實質上是聯想控股旗下的一家特殊目的公司,聯想通過協議,實際擁有中國制藥權益。
近年來,知名大企業陷入“污染門”的事件不斷發生,2010年,曾有紫金礦業、哈藥六廠都曾陷入污染門而不能自拔,2011年,又有陸良化工、蘋果、江銅再赴后繼,公眾的神經對此早已不再敏感。如今,聯想再爆藥企污染門,引發的只是大家對于中國企業對環境保護的職責及經濟發展問題的深思。
淺顯的常識告訴人們,正是人類的經濟活動,帶來了越來越頻繁的環境事故。其實,沒有人不知道如此密集的污染事故的沉重后果。近幾年來,環保部門對待破壞環境和違反法規的項目,整治力度越來越大,手段也屢有創新。但是,事后的懲治,卻沒能真正有效地阻止環境污染事故的不斷發生。而為何環境污染事故如此頻繁的發生呢?又是為何,知名的大企業,尤其是醫藥相關的企業頻頻陷入污染門?
就現實而言,之所以頻現污染事故,與企業的僥幸心理、地方政府的行政不作為、污染違法成本低有著很大干系。而最根本的癥結,恐怕還是地方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悖論。由于企業天生的逐利性,環保投入等成本是能省則省,經常存僥幸心理;而地方政府,明明知道不少企業會給地方環境造成污染,甚至是嚴重污染,但出于對地方經濟發展的追求,也或因官員們對GDP速度的需求,以至于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沒能求得起碼的平衡。地方政府扶植企業、服務企業,發展經濟,根本目的是為了人民生活幸福。如果居民的住宅樓和企業超標排放廢氣的煙囪比肩,村民的水源與企業超標排放廢水的河道比鄰,當企業一邊發展壯大,一邊污染河流、空氣,破壞自然環境,危害民眾健康,即使企業上繳利稅創造了再高的GDP,又有什么樣的社會價值呢?這個悖論是一個困局,走不出這個困局,密集的環境污染事故注定會持續發生下去。
從“黑色GDP”走向“綠色GDP”,這條路走得有多艱難,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就會有多難。可以發現,先污染后治理是“防范不足”的治理,投入的成本必然過高,付出的代價必然過大。而邊治理邊污染的模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環境污染的危害,但無法從根本上改變環境保護的被動局面。環保的重心必須前置,而不只是事后的被動懲治。在企業對環境的污染問題上,地方政府擔著更大的責任。“頑癥需用猛藥醫”,希望地方政府能重視起來,真正從動力機制上入手解決環境污染和經濟發展的矛盾,提高環境資源的使用成本,加大對污染企業的懲罰力度,加大對環境指標的考核,使其成為官員政績的重要體現,使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落到實處。
而淺層次的方面,從對企業利好與否的角度來看,企業,尤其是具有示范作用的知名大企業應當時刻注意自身形象,承擔起與自身名氣相匹配的社會責任,任何劣跡、任何負面新聞都會給上市企業帶來不良影響,造成無形的損失。企業形象是個易碎品,一旦破壞,修補起來就非常困難。如果此次聯想藥企污染問題得不到合理的回應和解決,留給公眾的就會是一個高大、傲慢的形象,最終,受損失的還是聯想自身。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