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就《“十二五”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實施方案》有關問題答記者問
近期,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業部、財政部聯合印發了《“十二五”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為進一步了解《實施方案》有關情況,記者采訪了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
問:請介紹一下我國開展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的重要性、必要性。
答:我國是農業大國,農作物秸稈(以下簡稱:秸稈)產量大、分布廣、種類多,長期以來一直是農民生活和農業發展的寶貴資源。近日,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在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支持下,全國糧食生產已實現“八連增”。隨著農業連年豐收,秸稈產生量也逐年增多。據調查統計,2010年秸稈可收集量約為7億噸,其中十三個糧食主產區約為5億噸,約占全國總量的73%。隨著農業生產方式轉變和農村生活條件改善,秸稈隨意拋棄、焚燒現象嚴重,帶來一系列環境問題。加快推進秸稈綜合利用,有利于緩解資源約束,減輕環境壓力,對于解決秸稈違規焚燒問題,穩定農業生態平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秸稈綜合利用是緩解資源約束的重要補充。一是秸稈作為優質的生物質能可部分替代和節約化石能源,減少對化石能源的依賴。按熱值測算,2噸秸稈相當于1噸標準煤,開發利用秸稈能源,可有效增加農村地區能源供應,改善能源結構,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二是秸稈含有豐富的有機質、氮磷鉀和微量元素,是一種具有多用途和可再生的生物資源,也是農業生產重要的有機肥源。據測算,7億噸秸稈中含氮350萬噸、磷80萬噸、鉀800萬噸,相當于2010年全國化肥施用總量的五分之一左右。三是秸稈纖維是一種天然纖維素纖維,生物降解性好,可替代木材用于造紙、生產板材、制作工藝品、生產活性炭等,節約大量木材,保護寶貴的森林資源。四是秸稈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4噸秸稈的營養價值相當于1噸糧食,可為畜牧業持續發展提供物質保障。
(二)秸稈綜合利用是減輕環境壓力的有效手段。長期以來,秸稈一直是我國農民生活的基本燃料和農業生產的物質資料。隨著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再使用秸稈作為家用燃料,而選用商品能源等,傳統的秸稈利用途徑發生了歷史性的轉變。秸稈出現季節性、地區性、結構性過剩,大量秸稈得不到收集利用,每逢農忙期間,秸稈遍地焚燒現象依然嚴重,屢禁不止。秸稈違規焚燒,不僅浪費了寶貴的資源,而且嚴重污染大氣環境,威脅交通運輸安全,影響城鄉居民生活。特別是2011年6月份,有關媒體報道的“江浙一些地區焚燒秸稈致多人死傷”,對人民群眾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危害。通過秸稈綜合利用,可有效地改善農村公共衛生環境,有助于整治農村環境臟亂差的局面,提高農村生活質量,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三)秸稈綜合利用是促進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秸稈的利用從農業、農村的原始利用擴展到工業化的多元深加工利用。秸稈綜合利用有著較好的市場前景。秸稈收集、儲存、運輸、加工可為農民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增加農民收入。按照目前的市場測算,1噸秸稈的價格在200元到250元,秸稈綜合利用率若增加10%,即消化7000萬噸秸稈,可直接為農民至少增收140億元。建設一條年產5萬立方米的秸稈人造板生產線可消納秸稈6.5萬噸,直接提供200個就業崗位,同時可以帶動周邊秸稈收集、運輸、儲存等服務業發展,間接增加就業崗位400個。發展秸稈綜合利用,既可有效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又可提高農民收入水平。
總之,加快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對于緩解資源約束,減輕環境壓力,發展循環經濟,促進農民增收,應對氣候變化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是農業領域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利國利民。要充分認識加強秸稈綜合利用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通過制定秸稈綜合利用實施方案,深入研究和完善鼓勵秸稈綜合利用的配套政策措施,建設秸稈綜合利用的重點工程,組織實施試點示范,建立秸稈收集體系,促進秸稈綜合利用的產業化、商品化發展。
問:我國秸稈綜合利用的現狀如何?
答:根據國務院要求,2007年,我委、農業部會同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財政部、稅務總局、環境保護部(原環保總局)、國務院法制辦、原國家能源辦成立了秸稈綜合利用統籌協調工作組,并于同年12月19日召開了秸稈綜合利用統籌協調機制第一次會議,確定了《秸稈綜合利用統籌協調機制組成成員名單》,推動出臺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的意見》,形成了有關部門共同推進的良好格局。近年來,各地區、有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文件精神,采取有效政策措施,大力推進秸稈綜合利用產業化發展。在國家一系列政策扶持下,2010年秸稈綜合利用量約為5億噸,綜合利用率達到70.6%,與2008年相比提高了3.6個百分點,取得了積極成效,主要集中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利用途徑不斷拓寬。秸稈由過去僅用作農村生活能源和牲畜飼料,拓展到肥料、飼料、燃料、食用菌基料和工業原料等多個領域。秸稈能源化利用發生質的飛躍,從農戶低效燃燒發展到秸稈直燃發電、秸稈沼氣、秸稈固化、秸稈干餾等高效利用。截至2010年底,全國投產和在建的秸稈直燃發電項目170多個,總裝機容量約400萬千瓦,據測算,年可消耗秸稈3300萬噸,其中已投產的裝機容量約為150萬千瓦。工業領域應用發展迅速,秸稈人造板、秸稈木塑等高附加值產品實現了產業化生產,部分產品已在奧林匹克公園、奧運村、世博會等多項重大工程中得到應用。
(二)技術水平明顯提高。通過自主創新、引進吸收,多項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取得突破。秸稈沼氣、秸稈固化、秸稈人造板、秸稈木塑等綜合利用技術以及秸稈聯合收獲、粉碎、拾揀打包等機械裝備得到應用推廣;秸稈乙醇高效轉化酶技術研發取得階段性成果;秸稈直燃發電技術裝備基本實現國產化;秸稈清潔制漿等技術的應用實現了部分造紙工業污水循環利用和達標排放;自主研發的秸稈人造板粘合劑已實現甲醛零排放,相關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三)綜合效益顯著提升。通過推進秸稈綜合利用,重點地區的秸稈焚燒問題基本得到解決,同時還帶動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秸稈綜合利用成為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2010年,我國秸稈直燃發電消耗秸稈約1800萬噸,為農民增收40多億元,并帶動農民就業和周邊運輸服務業的發展。秸稈機械化還田消化秸稈1.07億噸,有力的改良了土壤結構、促進了糧食穩產高產;養畜消耗秸稈2.18億噸,相當于節約糧食5000萬噸。
雖然秸稈綜合利用取得了積極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問題:一是認識不到位。一些地方和群眾對秸稈的潛在價值以及就地焚燒的危害性認識不足,秸稈用之為寶、棄之為害的理念還沒有深入人心。許多地方下大力氣抓秸稈禁燒,主要精力放在“堵”上,忽視了秸稈綜合利用這條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生活環境“疏”的渠道。二是政策支持力度不夠。國家已經出臺了財政補貼、稅收優惠、技術推廣等一系列鼓勵秸稈綜合利用的政策,但配套措施不健全,難以形成政策合力;資金投入不足,農民對秸稈綜合利用積極性不高;一些秸稈綜合利用新興產業需要優惠政策扶持。如高效、清潔、應用前景廣泛的戶用秸稈成型燃料專用爐具缺少購置補貼。三是產業化程度較低。秸稈分布散、密度低、季節性強,收集儲運成本較高,專業的服務體系尚未建立,服務市場難以形成,制約了秸稈綜合利用產業的發展。同時,秸稈綜合利用企業規模普遍較小,缺乏龍頭企業的帶動,加工轉化能力不高,難以推動秸稈大規模綜合利用的發展。四是科技支撐能力不足。秸稈綜合利用技術系統性研究不足,一些關鍵性技術難題尚未突破。如秸稈便捷處理設施配套不足,缺乏適應小地塊、便于操作的還田、打捆機具;秸稈固化與炭化生產設備耗能高、關鍵部件壽命短;適宜農戶分散經營的小型化、實用化技術缺乏,技術集成不夠等。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