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管水量的不管水質,管水質的不管供水,管治污的不管污水利用——長期以來,在水資源的管理和利用中的“九龍治水”,造成了水資源的浪費與污染。
近年來,我國多個城市通過建立水務局,推動了涉水事務一體化管理,即對水資源開發、利用、配置、節約、保護實行全方位、全過程的統一管理。
從“九龍治水”到“一龍治水”,水務一體化改革能否起到增強供水能力、節約水資源的作用?改革的風險在哪里,應當如何推進?
如何破除多頭治水
同遭暴雨,不同城市,兩種結果。
2011年夏季,全國多個城市遭遇暴雨,道路積水、地鐵故障、擁堵不堪,市民生活遭受嚴重影響。
同期,江蘇省徐州市也遭到暴雨侵襲。6月23日這天,每小時降雨量超過50毫米,達到短時暴雨級別。曾經也是“逢雨必澇”的徐州,這次卻沒有出現大面積積水的現象,一些路段的短時存水也在雨后不久就消退了。
在暴雨的天氣預報發布后,水務局立即組織調度,提前布置開閘,降低市區故黃河、奎河等主要河道水位;及時打開市區各主要路段排水井箅,全力下泄雨水;并派專人值守路邊排水的窨井蓋,所有水務工作人員到崗到位,暴雨來臨時已經做好全部準備工作。
在徐州水務局局長馮正剛看來,“這正充分體現出水務一體化的優勢”。
即便知道要下暴雨,作上述應急準備也需要協調三四個職能部門,等到下雨積水時,協調工作可能還沒完成,“現在所有相關部門都已經歸入水務局,一體化改革最明顯的優勢就是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馮正剛說。
2010年8月,徐州水務局正式成立,將原本分屬于建設、環保、國土、水利等多個部門的涉水事務全部歸入水務局,實現了對涉水事務的統一管理。
“改革以后,最明顯的感受就是機制順了,事情好辦了,水務工作多年的欠賬,如今也都可以補上了。”徐州水務局水資源處處長韓剛表示。
住房城鄉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有關專家指出,長期以來,我國實行的水資源管理體制是分部門管理,即水源工程由水利部門管理,供水與排水由城建部門管理,污水處理由環保部門管理,以致管水量的不管水質,管水質的不管供水,管治污的不管污水利用。這就造成了我國目前水資源的浪費與污染。實行水務一體化,對區域的防洪、除澇、蓄水、供水、排水、節水、水資源的保護、污水處理及其回收利用等統一管理,才能保證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暴雨應急只是一個縮影,改革以來,徐州市的供水和污水處理等水務設施建設得到了迅速發展。通過實施城市安全供水工程,徐州市興建加壓泵站,疏通管網瓶頸,提標改造地表水廠,城區日供水能力比原來提高10萬噸,城市高層住戶用水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群眾投訴率下降47%。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