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近年來混跡中國,真的能增長很多見識,學到不少知識。比如,“三聚氰胺”這種生僻的專業語詞,往前推幾年,可能只有化工方面的博士和研究人員才會浸淫此道,而現在你隨口問一個六十歲老漢或者十六歲學生,他們雖然解釋不清它的具體成分,但可能都對這個詞耳熟能詳,因為這些年沒少跟這東西打交道。
同樣,最近爆紅的一個專有名詞叫——PM2.5。人們關注度已從化工領域轉移到氣象范疇了。PM2.5,指的是空氣中直徑小于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是空氣微粒監測指標之一。而這個關注背景,則是“霧鎖連城”的北方持續多日的霧霾天氣。
就像一篇相關報道的開頭所說:為了躲避地溝油,可以在家吃飯;為了喝口干凈水,可以購買凈水器;為了不攝入三聚氰胺,可以不喝牛奶;但當喝西北風,也會中毒時,你已避無可避,無處可逃了。陽光、空氣和水,是人最不能離開的生存之本。當空氣也被污染,誰人還能幸免?
所以,最近微博上一個如礦工下班換下的染黑的口罩,以及一個“灰蒙蒙的不見任何內容、配文為‘今日故宮’”的惡搞圖片,在網上熱傳。用惡搞來解構現實的沉重,只能表明網友的樂觀與幽默,并不說明污染不嚴重,也不表明民眾對治污沒有要求。
相反,此次霧霾污染之重,正如北京市環保局發言人杜少中所言,北京的空氣質量問題進入了第三次危機。第一次是1998年,全年只有100天空氣質量達標;第二次就是2008年奧運前夕,北京空氣質量備受國際輿論詬病。這次,之前官方公布的空氣質量數據,則備受國內輿論質疑。
人們顯然更愿意相信自己的日常觀感,而不是那些看似光鮮保守的數字政績。從淘寶上口罩的熱銷就能看出:據報道,淘寶商城各種功能口罩熱銷不斷,一天累計銷售超過3萬件,其中三分之二都是被北京地區用戶買走的。
有攝影師用鏡頭記錄下北京某地區連續十幾天的空氣質量,當這些照片按照日期排列在一起時,照片透出的那起伏異常明顯的“可見度”——污染最嚴重時的能見度,甚至直逼上述那張惡搞的無任何內容的純灰度照片——忠實記錄著民間對空氣質量的最樸實的日常觀感。這組對比明顯的照片,確實看得人觸目驚心。
無怪有作者在一篇名為《誰拂霧都塵》的專欄文章里提到這么一個長得頗像段子,卻可能是晦澀的現實的小故事:戴口罩當然是最平民的做法……有一次我看到一個胸肺科的大夫在抽煙,就很不解地問他。彼答曰,在北京抽不抽煙都沒區別。我不知道群眾有沒有欲望看看北京肺病的統計數據,最近幾年的增長趨勢到底如何———但愿這個不要成為國家機密。
鐘南山院士幾年前曾介紹過一個識人偏方,大意是看一個人是不是廣州人,只需要驗肺——50歲以上廣州人的肺都是黑的,紅嫩的肯定不是廣州人。現在你會悲哀地發現,這個“開胸驗肺”理論的適用范圍是多么廣泛。
日前在央視采訪時,鐘南山直言PM2.5的危害,因為這種大小的顆粒可以直接進入肺泡,對人體產生全方位危害。可惜,目前空氣質量標準仍未納入PM2.5。而環保部表示,從征求意見來看,絕大多數人是贊成納入PM2.5標準的。但是,普遍實施這一標準可能要到2016年。這真像是開玩笑。(12月7日《新京報》)
別的不敢肯定,至少在關乎全民健康的空氣質量監測上,民眾是絕對愿意嚴格監測標準,改善空氣質量的,這基本不用去問。而現在既然得到肯定答復,卻還要拖到N年后才實施這一標準,這就讓征求意見變得更像玩笑了。
民眾早已過河,決策者就別假裝摸石頭了。潔凈空氣,時不我待。何況,決策部門不也和民眾處于同一天空下,呼吸著一樣的空氣嗎?哪怕為了自己健康,是否也能考慮早點蕩清環境政策上的塵霾,讓全民早日自由呼吸到健康清新的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