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截至9月份,中國政府已經批準了2200多個CDM(CleanDevelopmentMechanism清潔發展機制)項目。截至目前,已經注冊成功的中國CDM項目是640多個,已經簽發的減排量約為1.5億噸。專家表示,這個數字已超過了歐盟目前實際的減排量。
已簽發量超歐盟減排量
這是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CDM項目管理中心主任、中國氣候變化談判代表團成員之一楊宏偉昨天在“搜狐綠色論壇”上介紹的最新數字。他還透露,從項目的批準到聯合國的CDM執行理事會注冊成功,需要指定的經營實體進行認證,而到目前為止,已經注冊成功的中國的CDM項目是640多個。
在這些注冊的600多個項目中,已經簽發的減排量大約是1.5億噸,即由項目業主實施項目的過程中產生了減排量,這些實實在在的減排量可以分階段簽發,買賣雙方進行交易。
這1.5億噸是一個怎樣的規模呢?“已經簽發的1.5億噸已超過了歐盟目前實際的減排量。”楊宏偉說。歐盟15國在《京都議定書》中承諾的減排指標是8%,歐盟在其基準年總的排放量大概是40億噸二氧化碳,到目前為止歐盟15國總的排放量還有46億多噸,即歐盟實際減排9千多萬噸。
中國已經簽發的減排量是我們預期在第一承諾期減排量中的很小的一部分。楊宏偉稱:“如果我們這2000多個項目都能夠注冊成功,預計在第一承諾期產生的減排量大約20億噸。中國的CDM項目對于促進全球減緩溫室氣體排放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而中國的減排潛力巨大早已是國際社會的共識。國際能源機構預計,如果中國達到了自己擬定的各項排放增幅下降的目標,那么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減排量最大的國家。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研究員梁猛表示,中國碳交易截至目前只成交一單。“從交易本身來說,只是一個標志,不是一個市場。”
專家:10元/噸的碳稅太低
碳市場最重要的作用是形成一個價格信號。楊宏偉針對定價權問題表示,在中國政府審批CDM項目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審批交易的價格。他表示,中國政府為了保護自己的項目業主,在審批的時候對價格進行了把握,“偏離價值的碳價格,中國政府是不允許的,要維護基本的企業利益。”
影響價格的另一個因素——碳稅,也是我國醞釀開征的稅種。國家財政部課題組近期針對開征碳稅的研究報告計劃2012年征收碳稅10元/噸,2020年40元/噸。
“這不但跟歐洲現行價格差10倍以上,也與美國可能計劃的32歐元/噸相距甚遠。”10元導致的結果有可能導致‘合法犯罪’。”梁猛指出,價格過低可能導致溫室氣體排放的轉移,即國外企業因我國過低的碳排放價格而紛紛將溫室氣體排放到我國。
楊宏偉也認為,10元/噸的稅率遠不能反映真實的減排成本,但考慮到企業成本等多方面因素,我國只能從低稅率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