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用車內空氣質量如何評價這一環保議題終于邁出關鍵一步。近日,國家環保部和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聯合發布《乘用車內空氣質量評價指南》(下稱《指南》),《指南》將于明年3月1日起正式實施。
《指南》前言介紹,該標準規定了乘用車內部分苯系物和醛類物質的濃度要求,這是中國第一次就乘用車內空氣質量發布相關標準。
業內人士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汽車生產企業應該對車內污染治理承擔第一責任。也有業內人士表示,由于《指南》非強制執行標準,車內空氣質量檢測條件較為復雜等原因,《指南》究竟能夠收效多少尚難預料。
新規破冰
《指南》的發布方表示,該標準規定了車內空氣中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甲醛、乙醛和丙烯醛的濃度要求,主要適用于銷售的新生產汽車,使用中的車輛也可參照使用。《指南》發布方同時稱,制定乘用車空氣質量評價標準的目的是為了貫徹《環保法》、保障人體健康、促進技術進步。
中國室內環境監測工作委員會秘書長、國家室內環境與室內環保產品質檢中心主任宋廣生就《指南》對中新社表示,新車內空氣污染問題與汽車生產工藝和材料密切相關,個別企業為了降低生產成本,采用了有污染的膠粘劑、阻尼片等有污染的材料,成為車內空氣污染的主要問題,《指南》可以有效提高汽車生產企業對材料的選擇和控制程度,有效處理消費者由于車內空氣質量問題引發的司法案件,保護消費者的產品質量權益和生命健康權益。
由車內空氣質量引發的環境健康風險不容忽視。環保部組織的相關檢測發現,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乙苯、甲醛、乙醛和丙烯醛在車內空氣中的檢出率高達98%,而這些物質對消費者健康會造成巨大威脅。
全國乘聯會一位研究人員對中國經濟時報表示,綜觀世界各國對于汽車產品的環保要求,基本涉及排放、油耗、有毒有害物質、報廢回收和空調泄露等幾個方面,其中車內空氣質量是最受關注的部分。“因為其他幾個方面都不會對消費者產生直接的健康影響,但車內空氣的有害物則會被消費者直接吸入呼吸道。”該人士表示。
該人士進一步解釋稱,車內空氣質量狀況與車輛制造工藝、零部件種類等有直接關系,影響較大的有汽車儀表臺板、門內飾板、地毯、頂棚、汽車線束、座椅總成等。
為何這項標準主要適用于銷售的新生產汽車,該人士介紹,車輛從制造完成到進入庫存、運輸,乘員艙都處于與外界環境隔絕的密閉狀態,車輛儲運的過程根本不足以充分釋放和清除車內揮發性有機物。而車主開始使用新車的時候,也是車內空氣中揮發性有機物濃度最高的時期。特別是,雖然現在有各種聲稱能夠消除車內空氣中揮發性有機物的方法,但是其有效性往往難以驗證。
相關公司已經在車內空氣質量監測和凈化車內空氣方面率先做出了嘗試。鄭潤中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介紹說,目前汽車產品上除了汽車空調除塵裝置外,并沒有專業的車內空氣凈化裝置。鄭潤中表示,蒼穹環保技術有限公司已經生產出適合大客車和小轎車的車內空氣凈化裝置,滅菌率高達85%以上,對于新車車內產生的甲醛也有很好的吸收作用。但是由于增加汽車零部件審批流程較為復雜和成本提高的原因,汽車企業對此類產品的接受程度還有待提高。
車企擔責
“汽車企業應當對車內空氣質量狀況承擔首要責任”,上述乘聯會人士認為,車內空氣質量問題是在車輛制造過程中產生的,要解決這一問題,企業必須承擔相應的責任,層層落實,比如對車內各種污染物的來源進行定量分析,找到污染物的發生源,有針對性地采取替換、升級等技術措施改進汽車、零部件、原材料等生產工藝。整車廠可以倒逼零部件生產企業生產出滿足最新環保政策的產品,零部件生產企業應當根據汽車企業治理污染的要求,選擇適當原材料,改進生產工藝。同時,汽車和零部件生產企業都應逐步建立和完善產品空氣中揮發性有機物釋放性能的檢測、監控體系。
現在距《指南》正式施行還有不到3個月的時間,整車企業是否做好了迎接這場大考的準備?本報記者采訪多家企業發現,一些大型跨國車企早已建成自己的汽車環保標準體系,不過具體規定有可能根據其合資公司所在市場的不同而指標不一。自主車企則有的認為標準極易達到,而有的則因從前對于環保要求較為漠視等原因,在相關方面缺少資金技術投入,水平參差不齊。“《指南》的施行有可能帶來自主品牌新一輪的優勝劣汰”,有業內人士分析。在中國汽車市場今年整體陷入低速增長、自主品牌生存壓力不斷增大的敏感時期,環保標準的提高有可能對一些企業來說是雪上加霜。
但對于《指南》后效如何,業內人士認為,《指南》給中國汽車行業落實節能減排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抓手,對于促進整個行業的國際合規性和技術提升大有裨益,同時也將對中國汽車內飾行業的發展起到規范作用。
不過對于消費者來說,事情就不一定完全這么樂觀。業內人士提醒,以目前的條件,完成一輛車的車內空氣質量檢測條件較為復雜,即便是標準實施了,也不可能每輛車都進行出廠前的檢測,更何況,這只是一個推薦標準,并非強制標準。
綜合考驗
對于中國汽車產業來說,2011年是個綜合考驗之年。一方面,行業發展陷入低速增長;另一方面,資源環境問題給行業發展帶來的減排壓力日益增大。因此,瞄準乘用車空氣質量的《指南》發布只是一個側面,汽車行業面臨的低碳轉型考驗還有很多。
汽車咨詢機構益普索研究人員認為,就目前的汽車產業節能減排相關政策來說,除了環境利好,但也有可能給汽車行業帶來新的挑戰。比如加速淘汰老舊汽車、加快提升車用燃油品質、實施更嚴格的排放標準、積極推廣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等項措施,有利于汽車產業技術進步,但“探索城市調控機動車保有量總量”將會給汽車市場帶來負面影響。目前,交通領域氮氧化物排放量約占全國氮氧化物排放量的三分之一,因此國家允許一些城市嘗試調控機動車保有量,這就意味著部分城市的“限購”政策將常態化。
同時,中國更嚴格的油耗和排放標準正在制(修)訂過程中,有的已發布征求意見稿。但是,目前制約機動車排放的主要因素是車用燃料品質,有效控制車用燃料有害物質和環保指標,是保證更嚴格排放標準實施的重要前提,最后能否執行落實,還要看幾方如何博弈。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