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與社會科學院近日共同發布了2011年《氣候變化綠皮書》。綠皮書指出,近年來,歐盟已經決定把國際航空業納入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規定從2012年起,往返歐盟國家以及在歐盟內部飛行的中國航空公司,要么大幅度削減溫室氣體排放量,要么購買碳排放配額。
據測算,中國航空企業如果維持現有航班數量,僅2012年就需要花費約1億歐元購買碳排放配額,而且這個數字將每年增加。如果執行,這將是第一起歐盟的邊境碳調節貿易措施。雖然這對中國的航空企業已經不是新聞,但是如何化解這個難題尚無系統的有效方案。
綠皮書認為,歐盟的這一措施不僅僅是一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更是一個國際政治經濟學的決定。其背后的核心利益在于:歐盟要把握對氣候變化議題、國際政策和市場機制的領導權,提升歐盟航空業競爭力等。該決定一經公布立刻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美、英、日本等國紛紛表示反對。
中國航空業協會和主要航空公司已經明確表示反對,但是考慮到美歐之間的爭辯結果難以預料,中國采取了兩方面的準備,即在強硬表態的同時,也加強與歐盟方面的溝通,以應對可能即將實施的政策。
綠皮書認為,中國做兩手準備有其更加深遠的含意。在國際減排壓力日益加重的現實下,中國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削減其溫室氣體的排放,這不僅需要包括歐盟在內的發達國家提供技術和資金,更需要向歐盟學習先進的管理措施和理念。此外,綠皮書還指出,就航空業自身發展而言,中國可以從法律、政治和技術三個方面入手應對歐盟。例如,盡快啟動相應的法律程序可以成為政治談判的籌碼。可以參照美國的模式,由航空協會和企業聯合起訴。而且,從政治上看,中方提出談判的時機已經成熟。要盡可能避免歐盟將中國航空業納入其排放交易體系中,向歐盟提出豁免中國航空公司的碳排放交易,目前中方已經在做這方面的努力。
最后,在降低碳排放方面,生物燃料的開發與應用、發動機效率的提高和飛行路線的規劃等都需要航空公司及相關機構積極參與,盡可能多地降低飛行中產生的碳排放,不僅應對歐盟即將采取的措施,也更好地實現中國航空業的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