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于無處不在的污染魅影,任何抽象的數字都顯得過于蒼白與無力,其尤不及一個排污口的被堵,一家污染工廠的倒閉。這方面,渤海、黃海等污染都應是長江治污的前車之鑒。也就是說,除了一個宣告式的官方鑒定,在治污力度上,公眾更期待更具效力與效率的官方行動。
根據長江流域水資源保護局最據,去年長江排污量達到339億噸。面對如此大的排污量,市民近日開始質疑長江水還能否放心用。對此,長江流域水資源保護局副局長回應稱,目前長江干流86%河段水質優于或符合國家地表水三類水標準,對長江水質不用過分擔憂。(11月13日《武漢晚報》)
遵循著官方一般的辟謠路徑,長江流域水資源保護局的辟謠,源于此前媒體一篇“長江廢污水年排放超300億噸 黃金水源岌岌可危”的報道。但“總體水質狀況良好,可放心使用”的結論,一如屢發的食品安全事件中官方的“權威鑒定”,恐怕并不能讓公眾懸著的心放下來。
較之官方的“符合標準”論,很容易讓人想起近日發生在日本的一起同樣是關于水的辟謠:為證明福島第一核電站5、6號機組的低濃度輻射污染水經凈化后“可以放心飲用”,日本內閣府政務官在媒體面前將滿滿一杯凈化水一飲而盡。事后,此舉被指有作秀之嫌。當然,我也并不主張中國的官員來一個效仿。因為即便如此,恐也難逃“作秀”的指責。而這恰恰說明,無論是高高在上的官方“權威鑒定”,還是官員行為藝術式的“以行動證明”,都難以完全消解橫亙于公眾之中的質疑情緒。
我并不懷疑官方的“符合標準”論,輿論的不買賬也不僅是長期以來政府公信的被質疑慣性使然,實乃因標準說的論證邏輯存在明顯事實漏洞。在辟謠的官員眼中,2007年以來,隨著國家節能減排力度加強,排污量增速由4%降到了2%左右——流域內排污明顯受到控制。如果單以排入長江的污物量而言,該辟謠似乎天然成立。但問題在于,排污本就是應摒棄的負面之害,高速增長之后的“增速減緩”絲毫不能消解治污的迫切與必要。以此概念來撫慰公眾,要么是官方的有意裝不懂,要么是對于治污,官方在認識上還存在缺陷。而這都與公眾對于清潔之水的期待,背離甚遠。
治污的根本追訴不應是排污增速的下降,而應是污染量絕對值的減少。還可以佐證辟謠論存在瑕疵的是2007年公布的《長江保護與發展報告2007》。這份被稱為長江第一份整體“體檢”報告顯示:目前長江總體基本健康,局部不健康,近年來一直處于不斷惡化的狀態。以此觀之,副局長的辟謠論更有著“局部失真”的嫌疑。
相較于每年300億噸的排污量,公眾對于污水的恐懼表情應更多來源于國家層面在治污上的認識不足與行動遲緩。畢竟,相對于無處不在的污染魅影,任何抽象的數字都顯得過于蒼白與無力,其尤不及一個排污口的被堵,一家污染工廠的倒閉。這方面,渤海、黃海等污染都應是長江治污的前車之鑒。也就是說,除了一個宣告式的官方鑒定,在治污力度上,公眾更期待更具效力與效率的官方行動。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