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日前從首次在我國舉辦的歐洲第一大汽車和發動機技術會議——亞琛會議上獲悉:由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以下簡稱“中汽院”)與德國FEV公司聯合承擔的科技部“國家科技合作計劃重點項目——增程式電動車”獲得重大突破,目前已經完全具備量產的可行性。
據中汽院電動汽車工程技術研發中心主任張浩介紹,該項目的突破性在于:在全球范圍內,首次將增程式電動車的整套動力系統(傳統發動機+驅動電機+發電電機)呈一字排列在前艙中,這使之具備了非常良好的適應性,可廣泛應用到A0—B級系列的車型中。而諸如雪佛蘭沃藍達等增程式電動車,驅動電機與發電電機都置于后驅位置。
作為電動汽車的替代方案,增程式電動汽車包括三種工作模式:純電動模式、增程模式以及制動能量回收模式。中汽院本次開發的增程式電動汽車能夠達到120公里的最高時速。在城市工況中,每次充滿電后能夠實現50公里的純電續駛里程,不僅實現了零排放,且只需花5元左右的電費。長途行駛時,45升的油箱及1.0升排量的3缸發動機將燃油轉化為電能,以保證長達450公里的續航里程,綜合油耗可降至每百公里4.95升。
中汽院電動汽車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工程師胡平告訴科技日報記者,該款增程式電動汽車可以使用傳統的加油站,家用電源(220V)以及即將大力建設的充電設施進行能源補給,用戶可以根據自身的時間、費用和基礎設施的需求來自由選擇其能源補給方式。
“目前電動汽車的主要技術瓶頸在于動力電池,低能量密度和高昂的成本導致了設計者在續駛里程和成本之間難以取舍。”胡平說,增程式電動汽車僅使用相當于純電動汽車的1/2動力電池,即可實現相同的動力性能和讓用戶滿意的續駛里程。在目前的電池技術水平下,相對于純電動汽車,增程式電動汽車整車的成本能夠下降20%。
以當天展示的車型為例,其成本相比較同款傳統汽車,只增加了5萬元人民幣左右,而根據國家相關規定,該車可獲得3.6萬元的政策補貼,也就是說,用戶只需多花1萬多元,便可擁有一輛輕污染、低花費的新能源汽車,而市面上剛剛發布某款國產純電動車,售價將近40萬元,且無法離開充電裝置,不免讓人望而卻步。
張浩還告訴記者,中汽院與FEV的工程師們充分發揮增程式電動汽車的優勢,將發動機的工作與車速相結合,使得駕駛員與乘客在行車過程中基本感受不到發動機的噪聲。而基于碰撞安全及NVH(噪聲與振動)性能的結構設計也可以消除用戶對車輛安全性和舒適性的憂慮。 (記者向杰)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