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信宜城郊的簡易垃圾填埋場正在吞噬周邊的綠水青山。 新快報記者 李文/攝
廣東仍有56縣(市)未實現垃圾無害化處理,選址難、資金不足是主要難題
新快報訊
記者 李文 見習記者 黃曉嘉 報道
前日,對于《廣東省城市垃圾管理條例》的實施情況,省人大常委會結束了持續近半個月的執法檢查。廣東全省仍有56個縣(市)的垃圾尚未實現無害化處理,垃圾場選址難、資金不足等是其面臨的主要難題。
財力不足成制約瓶頸
本次檢查是該法頒布10年來第一次進行的執法檢查,用執法檢查第三組領隊潘大林的話來說,“這個法幾乎被"遺忘"了”。按照廣東省政府的匯報,廣東的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居全國第三位,列浙江、江蘇之后。但是,垃圾無害化處理的程度還遠遠不夠。廣東全省仍有56個縣(市)的垃圾采用簡易處理,尚未實現無害化處理,與已實現“一縣一場”的河南、浙江、海南等省份還有很大差距。
在粵東西北,垃圾處理仍以填埋為主,且填埋場的建設、運營主要靠財政投入支撐,財力不足成了制約垃圾無害化處理的瓶頸。信宜市是茂名代管的一個縣級市,市區的生活垃圾,基本仍采用填埋方式處理,18個鎮、街中,只有5個建成簡易填埋場。信宜官員算了筆賬,單是市區垃圾填埋場的升級就需要8900萬元的投入:垃圾處理場的擴建需4500萬,無害化改造則需4400萬。
面對信宜當地官員的“求助”,陪同進行執法檢查的省住建廳相關負責人也只能訴苦:“省財政每年給廳里5000萬,今年加到7000萬,撥到單個項目大都不超過500萬,而且還只能是支持無害化處理的……”
剪彩了兩次沒能動工
據省政府報告,茂名與汕尾是廣東僅有的兩個還沒有垃圾無害化處理場的地級市。在茂南區一家已關停的柴油機發電廠,茂名計劃利用這塊約33800平方米的地塊,以及變電站和綜合樓等設施,建設一座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已經開工的一期工程,將建設兩座每天處理400噸的垃圾焚燒爐,每天可處理垃圾量800噸,并配蒸汽發電機組、煙氣處理和污水處理等附屬設施。
按照當地匯報,該工地已完成了詳勘、樁基工程,鍋爐、煙氣處理設備、發電機組已簽合同,施工單位正進場地準備,垃圾坑和廠房基礎將在近期開挖。如能按計劃完成施工,明年8月將實現收貯垃圾,首臺機組并網。但新快報記者看到,工地現場仍是一片平地,也無施工工人。
記者了解到,早在2006年,茂名已進行過城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的工程招標,但直到今年,該市仍未建起一座垃圾無害化處理場。而這個生活垃圾焚燒項目,照當地人的說法,“剪彩都剪了兩次了”。為什么拖延這么久?記者了解到,由于運營企業不看好市場、資金不到位,以及居民反對等各種原因,該項目一直未能按時動工、完工。
委員聲音
“垃圾場選址應立法保障”
茂名市環保局與住建局一份在今年8月份共同簽發的文件顯示,“我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工作嚴重滯后,欠賬多”,對于下轄及代管的縣級市垃圾場選址、征地難題,文件提出,“建議生活垃圾填埋場盡可能選址于國營林場、農場土地”,在向省人大檢查組匯報時,茂名市副市長黃心強說,這樣可以避免選址、征地的難題。而談到垃圾場的選址難題,江門市人大常委會委員、城建環保工委主任宋強提出,這須和法律、規劃對接,“垃圾場的選址,應該放在哪里要有提前的規劃,要有立法保障,居民若反對就是違法”。宋強說,如果沒有機制的保障,單靠政府協調,問題不可能解決。
檢查中,不少當地官員與檢查組成員都提到,垃圾處理與粵東西北的生態保護、水源涵養息息相關,必須得到足夠重視。帶隊去汕頭、汕尾進行執法檢查的省人大環資委副主任郭德勤也坦言,城市垃圾處理的最大困難就是各級領導此前都不夠重視,“你投錢到垃圾處理中大家都看不見,但是建個廣場啊什么的大家一下就知道,所以還是對垃圾處理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