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今天從國家發改委獲悉,“十一五”期間,我國節能服務產業規模從47億元增加到840億元,增長超過16倍,拉動社會投資累計超過1800億元。
數據顯示,我國節能服務公司從2005年的80多家增加到2010年的800多家,從業人員從1.6萬人增加到18萬人,節能服務產業規模從47億元增加到840億元,合同能源管理項目投資從13億元增加到290億元,年節能能力從60多萬噸標準煤增加到1300多萬噸標準煤。
據介紹,節能服務產業提供專業化的節能減排服務,專營企業為節能服務公司,盈利模式為合同能源管理。
合同能源管理是發達國家普遍推行的市場化節能機制,指節能服務公司與用能單位簽訂合同,為用能單位提供節能診斷、融資、改造、運行等專業服務,通過分享節能效益方式回收投資和合理利潤的商業模式。“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積極發展節能服務產業,是利用市場機制促進節能提高能效、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有力措施,是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的迫切要求,是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客觀需要。”有關專家這樣說。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我國目前在合同能源管理的實際運作中面臨諸多難題,節能服務企業大多步履蹣跚。有專家認為,缺乏配套政策,資金困乏,使得行業運行風險巨大。
一位北京企業家說:“承接的節能項目如果多的話,資金壓力相當大”。承接節能項目需要墊付資金,數額從幾十萬元到上百萬元不等,有的項目運行周期可能在幾年以上。
此外,營業稅過高也束縛了這一行業的發展。目前,適用于服務產業的稅率在3%到5%之間,稅務機關一般采用從高的辦法征收營業稅,無疑提高了這一新興產業的進入門檻。
2010年4月,國務院頒布了《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進節能服務產業發展的意見》,鼓勵銀行等金融機構為節能服務公司提供金融服務。在積極的金融政策支持下,該產業獲得了長足發展,正逐漸成為國民經濟新的經濟增長點。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