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太陽能光熱發電,是通過反射鏡將太陽光匯聚到太陽能收集裝置,利用太陽能加熱收集裝置內的傳熱介質(液體或氣體),再加熱水形成蒸汽帶動或者直接帶動發電機發電。太陽能光熱利用,除太陽能熱水器外,還有太陽房、太陽灶、太陽能溫室、太陽能干燥系統、太陽能土壤消毒殺茵技術等。
太陽能熱利用的路徑問題一直是業內爭論的話題,是發展光伏還是光熱?兩種聲音一直在爭議,最初更多的聲音偏向光伏一邊倒,而如今,已經演變為兩者勢均力敵的態勢。
中海陽是轉型最為迅速的一家新能源企業,2005年成立至今,形成了以大型太陽能光伏、光熱電站系統集成為主業,光伏發電陣列及太陽能電站智能控制系統研發制造為配套的兩級架構,是典型的電站和系統集成相對接的企業。
日前,中海陽董事長薛黎明提出,從2011年開始中海陽的重心將轉向光熱。并提前布局,在成都建設了一家聚光熱發電鏡場,預計年底投產。
位于華北地區的寧夏發電集團更是大膽提出了一種新的設想,并已經開始實施,“我們做光伏和光熱相結合的方式,光伏發電產生的余熱做光熱發電。目前國內還沒有,我們在跟國際上相關機構在共同研制。”
對與光伏和光熱的爭議,薛黎明認為“光伏不能做大,大型的應用還要靠光熱,光熱可以增加效率。光熱發電會有更大的空間。”
其實,光伏和光熱最好的發展方式是在不同領域協同發展,比如光伏用于小型的、分布式的、一家一戶的發電,甚至是樓宇里的薄膜電池類型,而光熱應用于大型電站。光熱的成本比較低,裝機容量越大,發電成本越低,可以實現規模化。
而皇明太陽能也表明自己的立場,以皇明為代表的熱水器企業也在轉型做光熱發電。
太陽能光熱發電產業在發展商業規模化之路的同時,還有諸多需要克服的瓶頸。如何打造我國太陽能光熱產業鏈?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研究員馬勝紅認為需要突破三個瓶頸:一是需掌握關鍵零部件技術,并經過商業實踐的考核;二是大型發電系統建設和調試國內缺乏經驗,需要與國外企業和專家合作;三是目前招標電價過低,希望國家能有扶持政策讓企業有積極性,同時對電站選址、規劃要有具體的要求,早布局、早測量。
雖然發展路上困難重重,但在“十二五“規劃中,政府給予了太陽能企業更多的信心和力量。我國已將太陽能光熱發電作為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在國家電力“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指出“十二五”期間,將在甘肅、寧夏、新疆、內蒙古選擇條件適合地點建設太陽能熱發電示范電站。據華泰聯合證券統計,如果所有已公布項目均能實施,2015年前,我國的太陽能熱發電裝機容量將達3GW左右規模,按照光伏系統可比成本計算,市場總量達450億元人民幣。業內人士認為,太陽能光熱發電具備較好的發展潛力,并適合多樣化的技術應用,例如可實現低成本的儲能,提高電力輸出品質;與現有電力設施結合發電;太陽能聚熱發電余熱可用于制冷、海水淡化或污水凈化等多領域。
可見,太陽能的產業鏈更為復雜和多元化,太陽能行業在大跨步的同時更要良性發展,自然,面臨的挑戰也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