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國家海洋局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一個月前發生的蓬萊19—3油田溢油事故初步結論。
國家海洋局通報稱,目前溢油已經得到有效控制,這次事故在該油田及其周邊海域對海洋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損害,油田周邊海域有840平方公里海水由一類水質變為劣四類,但溢油事故規模目前尚未定論。
劣四類海水面積達840平方公里
蓬萊19—3油田是我國目前最大的海上油田,由中海油與康菲石油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康菲公司)共同開發,中海油擁有其中51%的權益,康菲公司擔任作業者,擁有其余49%的權益。
本次溢油污染主要集中在蓬萊19—3油田周邊海域和西北部海域,其中劣四類海水面積為840平方公里,單日溢油最大分布面積158平方公里。
據介紹,蓬萊19—3油田附近海域海水的石油類平均濃度超過歷史背景值40.5倍,最高濃度是歷史背景值的86.4倍;溢油點附近海洋沉積物樣品有油污附著,個別站點石油類含量是歷史背景值的37.6倍。
國家海洋局北海環境監測中心主任崔文林說,根據海洋功能區劃,發生事故海域屬于石油勘探區,不屬于養殖、旅游區等環境敏感區,而且離周邊環境區也較遠。截至目前,在周邊海域的浴場和養殖區沒有發現來自蓬萊19—3油田的油污。
經回收后海面已無明顯漂油
此次溢油事故實際上是由油田B平臺和C平臺發生的兩次溢油所導致。油井平臺位于淺水區,溢油點深度28米。
據國家海洋局通報,6月4日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接到康菲公司報告,蓬萊19—3油田B平臺東北方向海面發現不明來源少量油膜。6月17日,北海分局又接到報告,稱C平臺及附近海域發現大量溢油。
針對兩起溢油事故,北海分局多次向康菲公司下發通知,提出明確、具體要求。
B平臺溢油于6月19日得到基本控制,C平臺溢油于6月21日得到基本控制。截至7月4日,已回收油水混合物近70立方米,除B、C平臺附近偶有少量油膜出現以外,海面已無明顯漂油。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