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吃的食品安全嗎?喝的水安全嗎?”這是市民普遍關心的問題。6月27日,記者從濰坊市城市供水節水管理工作會議上了解到,供水企業需及時改進生產工藝,落實水質監管制度,確保7月1日前居民生活飲用水水質106項指標達標。從7月1日起,全市范圍內的生活飲用水將按照新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進行106項指標檢測,指標全部達標的自來水可直接飲用。據了解,此前執行的標準,檢測項目只有35項。
18家供水企業水質99.2%合格
2007年7月1日,國家標準委和衛生部聯合發布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下稱“新《標準》”)強制性國家標準和13項生活飲用水衛生檢驗方法國家標準實施,規定指標由原標準的35項增至106項。國家規定全部指標最遲于2012年7月1日實施。2009年12月,山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省衛生廳曾聯合下文,明確要求全省飲用水水質按《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國家強制性檢測要求,最遲于今年7月1日106項達標。
為了讓人民群眾喝上放心水、優質水,日前,濰坊市成立市政公用事業產品服務質量監測中心(以下簡稱監測中心),該中心對全市供水企業形成監督。
從5月10日開始,監測中心對全市18家供水企業的69個出廠水、管網水進行了摸底抽查檢測,截止到5月底,共檢測水質指標2052項次,水質合格項次占總數的99.2%。
在檢查過程中,監測中心發現城市供水存在些許問題,個別供水企業的供水管材質量低劣、管網老化、施工技術落后,導致管網漏損率高、供水服務壓力不穩定、管網余氯消耗速率加快、二次污染等供水安全問題。個別供水企業還存在檢測設施簡陋落后,檢測制度不健全等問題。
檢測緊盯飲水健康增加71項指標
監測中心主任張健說,他們針對監測中心檢查發現的問題,督促當地供水企業及時改進生產工藝,落實水質監管制度,做到日檢9項不出企業,常規42項不出水司,確保7月1日前,居民生活飲用水水質106項達標。
據了解,新《標準》增加了71項水質指標,緊盯飲水健康。新《標準》要求,生活飲用水中不得含有病原微生物,其中的化學物質和放射性物質不得危害人體健康,感官性狀良好,且必須經過消毒處理等;新《標準》還規定,生活飲用水中,有機化合物指標包括絕大多數農藥、環境激素、持久性化合物,是評價飲水與健康關系的重點;同時增加檢測甲醛、苯、甲苯和二甲苯的含量。
張健說,為了更好地對城市供水進行監管、管理,特制定了《濰坊市城市供水管理工作量化考核標準》。各縣市區城市供水、節水主管部門根據考核標準,每季度對本轄區內城市供水、節水工作開展情況進行評定打分。市市政局將每年對全市城市供水、節水工作進行兩次檢查,城市供水行政管理占30分,供水企業運營占70分。考核成績分為良好、合格、不合格三個等次,考核打分實行百分制,80分以上為良好,60分至80分為合格,而60分以下為不合格。
供水企業運營包括技術管理、水質檢測、應急處置、基礎管理等。基礎管理中其中一項,水廠與周圍建筑物、道路、水廠內重要構筑物應與圍墻保持足夠的安全防護距離;清水池等儲水設施定期清洗消毒;人孔、氣孔防護嚴密;對重點部位實施24小時監控。若是防護距離不足扣2分;清水池等儲水設施未定期清洗消毒或人孔、氣孔防護不嚴密,每處扣1分;不按要求設置監控扣2分。水質檢測中,對不能自檢的項目按規定委托檢測。若未按規定的項目和頻率進行水質檢測,少1次扣2分,項目少1項扣0.2分;出現不合格項目每項扣1分。
考核結果不合格的,城市供水主管部門、供水單位,監測中心將責令其限期整改,其主要負責人、相關責任人不能參加當年年度先進評選。
措施將在全市推行水質報告制度
記者了解到,市自來水公司從2009年10月,已委托國家城市供水(排水)監測網濟南監測站對城區居民生活飲用水實施了監測,106項指標全部達標。
市市政局的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食品安全成為全國上下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下一步生活飲用水有望納入食品監管范圍。
為保證濰坊市水質按時穩定達標,各縣市區城市供水主管部門及供水單位已經采集了水樣,委托經質量技術監督部資質認定的水質檢測機構進行106項指標檢測,確保供水水質達標。同時,從7月1日起,濰坊市在全市城市供水單位推行水質報告制度,全市所有城市供水單位都要通過水質管理平臺,上報日報、月報、半年報等水質報表。
另外,全市各供水單位要建設進出廠水質在線檢測系統,各縣市區城市供水主管部門水質在線監測平臺與監測中心在線監測系統聯網,做好數據與監測中心檢測平臺的傳輸、對接。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