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在不久前舉行的紐約國際車展上,日產純電動車LEAF從眾多熱門車型中脫穎而出,攬得“世界2011年度車型”桂冠,本已大熱的電動汽車再次引發全球關注。亞洲車企風光無限的同時,歐洲人也在加緊腳步。最近一段時間,從東歐的羅馬尼亞到北歐的挪威,歐洲國家陸續傳出發力電動車的消息,包括此前一直奉行“技術先行”、拒絕考慮電動車補貼的德國也計劃拿出巨資大力推廣電動車。但稍早前的一項問卷調查卻顯示,電動車在歐洲有“叫好不叫座”之嫌。相較于昂貴的售價,消費者更加擔心的是電動車配套設施無法跟上。這個問題不僅困擾著歐洲,也是世界其他有意推廣電動車的國家需要思考的問題。
德國不再“另類”
德國在2009年發布的《國家電動汽車發展計劃》中曾提出一個宏大的電動車發展目標: 2020年德國公路上出現100萬輛電動車,并正式確立了德國電動車的發展方向:鼓勵技術研發、暫不提供購車補貼,德國也因此成為開發新能源汽車的國家中的一個異類。
德國乃至大多數歐盟國家早前一直側重于研發氫燃料汽車。這反映出大多數歐洲汽車強國對未來新能源汽車發展趨勢的一種判斷。然而事實證明,氫能源汽車雖然潛力無限,但技術和成本阻力同樣非常大。按照目前的主流看法,氫燃料汽車的定位是未來的理想新能源汽車,而電動車則是中短期內化石燃料汽車的合格替代產品。隨著電動車技術和市場的不斷成熟,德國汽車行業意識到步子邁得太大,轉而將研發重心調整為電動車。也因為這個原因,不少人認為德國的電動車發展速度比亞洲國家慢了一兩年。
但這種局面可能很快會發生轉變。《南德意志晚報》、《世界報》等多家德國主流媒體日前放出消息稱,默克爾政府正在起草一系列推動電動車銷售的刺激法案,計劃通過54億歐元的財政補貼開拓市場。具體措施包括免費停車和10年內免征機動車稅等,德國媒體認為后者對消費者頗具吸引力,因為按照德國現行稅制,以汽油為燃料的汽車每年需繳納430歐元的機動車稅,柴油車稅費更高,達到880歐元。但包括大眾、奧迪、寶馬、保時捷在內的德國車企認為刺激銷售的最佳手段是直接提供購車補貼,僅靠減免稅負效果不大。
多國推廣電動汽車不遺余力
在歐洲的電動車大軍中,汽車工業并不發達的挪威卻憑借行之有效的激勵政策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挪威交通部長克萊帕日前在接受法新社采訪時表示,挪威全國現有3891輛電動車,主要集中于奧斯陸等城市,若以人均電動車保有量計算,奧斯陸已位居世界首都城市之首,這些電動車每年可讓挪威減排6000噸二氧化碳。
為了鼓勵駕車族選擇電動車出行,挪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激勵政策,比如電動車可以使用公交車道,從而有效躲避交通堵塞;無需繳納交通擁堵費;能夠在城市的部分停車場免費停車等。挪威電動車的燃料開銷也很低,充一次電僅需2歐元,可行駛150公里,若換成汽油,同樣的錢在油價奇高的挪威只能買到一升汽油。此外,考慮到挪威的寒冷天氣會影響電池效能,導致電動車難以行駛理想距離,挪威政府日前決定在全國范圍內搭建快速充電站網絡。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