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15年內,國家將投入1110億元治理太湖。今天在蘇舉行的亞太水資源利用與保護學術研討會上,太湖流域水環境治理成了中外專家關注的焦點。
“和太湖一樣,10年前日月潭水體富養化相當嚴重,一度超過‘優氧’標準,經過10多年治理,如今介于‘普氧’與‘貧氧’之間,水質優良、水體清澈,每年都吸引超過120萬人次的游客去觀光。”昨天(9月22日),與會的臺灣國立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駱尚廉教授的話備受關注。“除截留污水、防止開墾土地種茶、水果、蔬菜等帶來的污染外,日月潭還采用了一種吸收污染物的生態治污法,叫做‘人工浮島’。” 駱尚廉告訴記者,所謂“人工浮島”,其實就是在挖空的樹桿上選植種具有較強吸氮、磷能力的植物,對治理富氧水體非常有效。 清華大學教授劉翔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太湖流域城市水環境是中國城市水環境的一個縮影。太湖等湖泊反映富營養化程度的總氮、總磷指標存在超過Ⅲ類水質標準現象。他透露,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已納入國家總計劃,15年內將投入1110億元,將從工業結構調整、生態農業建設、污染源控制等10個方面著手,用4年時間遏止住水質惡化的勢頭,用8-10年時間從根本上解決水污染,使湖體水質穩定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恢復太湖流域山青水秀的自然風貌。
記者了解到,蘇州已在太湖、陽澄湖一級保護區實施濕地恢復保護工程,全面推行“低密度、不投餌、不用藥”的生態、綠色養殖模式。其中,東太湖網圍已從18萬畝壓縮到4.5萬畝、西太湖養殖圍網已全部拆除。此外, 自2000年實施“引江濟太”調水以來,上游污水入湖及水位下降趨勢得到有效抑制,對太湖水環境保護和水生態修復起了重要作用。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