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1年2月24日物理學家組織網站報道,太陽能領域的研究人員正在利用最新開發的納米技術研究非常小的太陽能電池。研究人員正在試驗不同的方法,使它們更有效率。柔性片狀有機太陽能電池板已經進入另一個細分市場,不同于以硅為基礎的太陽能電池。
有一位研究人員正在使用納米技術研究活性層狀有機太陽能電池,他就是丹尼爾•阿玉克•姆比•伊格(Daniel Ayuk Mbi Egbe)博士,他是林茨有機太陽能電池研究所(Linz Institute for Organic Solar Cells)一位合成化學家,這個研究所屬于奧地利約翰內斯開普勒林茨大學(Johannes Kepler University Linz),也是非洲太陽能導電材料網絡(ANCMSE:African Network on Conducting Materials for Solar Energy)的聯絡主任。他正在研究一種材料,叫做聚苯醚-聚對苯撐乙炔(PPE-PPV),具體是聚乙烯(對苯-乙炔撐)-谷丙轉氨酶-聚乙烯(對苯-亞乙烯基)[poly(p-phenylene-ethynylene)-alt-poly(p-phenylene-vinylene)s]。他說:“太陽能電池活性層的構成包含供體材料(donor material)、聚合物,它的接收器是富勒烯(fullerene)。通過我們最近發表的文章,我們已經證明,使用其他的富勒烯,而不是廣泛使用的苯基碳61-酪酸酸甲酯(PCBM:phenyl C61-butyric acid methyl ester),我們已經獲得更高的效率。我已經改變了聚合物的側鏈(side chain),是在納米尺度改變的。通過我們的系統方法,我們可以解釋為什么改變某種類型的側鏈顯示出非常好的效益。從納米形態學看,活性層對于太陽能電池的效率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全球大部分研究團體搞太陽能電池,都是研究這種活性層的形態學,并試圖改進它,”他說。
伊格已實現了4%的效率,并正在努力找出辦法,以改善整體效率。不僅有他的系統,而且還有其他的系統,這些研究人員都在研究。“有機太陽能電池的效率已經達到了8%,商用產品已經在市場上,”他說。2010年10月,德國公司海利泰克公司(Helitek)攜手德累斯頓大學(Dresden University)應用光物理研究所(IAPP:Institute of Applied Photophysics)宣布,他們已經達到一項世界紀錄,就是效率8.3%的有機太陽能電池。
伊格目前的目標還不是與硅太陽能電池競爭;相反,他看到的是互補方面。“有機太陽能電池并不像硅太陽能電池穩定,但有一個細分市場對它們是開放的。例如,它們可以用于提包中,這樣你就可以邊走邊給你的筆記本電腦和手機充電,而且可以用在窗戶和衣服上,因為這些有機電池是柔性的。也可綜合調整所使用的感光材料的顏色,這在硅太陽能電池上就做不到,”他說。
這些進展屬于太陽能納米技術領域,它們正在改變我們給電子設備充電的方式,并開辟了新的可能性,讓人在沒通電的地區也可以用。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