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用地“占優補劣”、有機質含量嚴重下降、污染嚴重……保障糧食安全,除了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還須讓更多耕地變沃土。代表委員呼吁:
盡管全國政協委員、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陳錫文近日透露,我國18億畝耕地的“紅線”沒有被突破,但他給出的數據說明了耕地數量在不斷減少的事實:從1996年國家第一次土地詳查時的19.51億畝到2008年的18.26億畝,12年共減少1.25億畝,平均每年減少1000萬多畝。
全國政協常委、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司長錢克明坦承,到2020年確保18億畝耕地的壓力巨大。
而事實上,除了耕地數量之外,13億人的口糧問題與耕地質量密切相關。
“如果將10%的中低產田改造成高產田,使其單產提高10%,就相當于新增耕地1300萬畝。”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種子協會秘書長李愛青用這個數字直觀地告知,提高耕地質量的必要性。
“盡管各地盡最大努力做到占補平衡,但各類建設用地大量占用的是城鎮周邊、交通便利、地勢平坦的高產穩產農田,而新開墾的耕地卻基本上是中低產農田。”李愛青說。
此外,長期重化肥、輕有機肥,使我國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嚴重下降,全國耕地有機質含量平均已降到1%,明顯低于歐美國家2.5%—4%的水平。他分析說,這些因素導致我國中低產田占耕地總面積的比重已從一半上升到65%以上。
全國政協委員、西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院長謝德體也提出,目前,我國南方土壤酸化日趨嚴重。這不僅導致肥力水平下降,宜種性變窄,農作物產量降低一成以上,更為重要的是,土壤中重金屬活性提高,危及農產品質量安全。
同時,由于我國目前還沒有肥料法或肥料管理條例,一些不法分子打著有機農業的幌子,將未經監測和無害化處理認可的城鎮生活垃圾、屠宰廠廢棄物以及城市污泥等作為有機肥料投入農田,部分地區甚至將工業廢渣比如磷石膏等作為肥料,導致農田大量被污染。據國土資源部統計,我國被污染的耕地面積約為1.5億畝。
“耕地質量問題正成為我國糧食安全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隱患。”謝德體直陳。
然而長期以來,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成為全國上下的共識,耕地質量卻未受到足夠重視。李愛青告訴記者,在各級政府簽訂的耕地保護責任書中,主要保護指標是耕地數量,很少涉及耕地質量。同時,盡管近些年來國家先后頒布實施了《土地管理法》《農業法》等保護耕地的法律法規,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但至今還未出臺一部有關規范耕地質量的專門法規。
他建議,國家應加快耕地質量建設與管理的立法步伐,制定出臺《耕地質量保護法》,并抓緊修訂完善《土地管理法》和《基本農田保護條例》,嚴格規范土地利用和基本農田保護行為,明確各級地方政府在耕地質量建設與管理方面的職責、權限。
謝德體大力呼吁:“我國耕地質量退化已接近臨界水平,立法保護耕地質量刻不容緩。希望國務院盡快組織相關部門和專家,討論制定適合我國生態和社會經濟特點的耕地質量保護與管理的法律法規,明確耕地質量保護與管理的主要內容、管理體系、職責主體等。”
此外,他認為應將土壤退化、污染耕地修復、中低產田改良等問題的研究,列入“十二五”重大科研項目規劃中,并建立完善的農技服務和耕地質量監管體系,提高基層隊伍專業技術和管理水平。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