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一部關于頁巖氣開采的紀錄片《天然氣之地》成了美國熱議的話題。2008年電影制作人喬西·福克斯就開著他的豐田車開始了紀錄片攝制之旅。兩年里,他走過美國24個州,探索頁巖氣開發給附近環境帶來的影響。期間,他走訪了很多家庭,這些家庭的飲用水受到嚴重污染,遇火就會燃燒起來。圖為一家水管流出的水遇火燃燒的過程。
在總體經濟衰退、美國環保署強勢制約煤電發展的大背景下,價格低廉的天然氣成為美國多次會議的主角。
由美國國家公用事業管制委員協會(NARUC)與美國能源部電力輸送及能源安全辦公室聯合舉辦的2011年冬季管制委員會議的主要議題也是天然氣問題,本次會議在2月17日閉幕。參會的企業代表與諸位管制委員還交流了關于電力、電信、關鍵基礎建設、能源與環境、水資源等方面的聯邦立法現狀、州級相應法規制定的趨勢、行業科技發展狀況等,同時促進了相關產業中上游與下游的溝通。對中國投資者而言,本屆會議透露出美國能源業的種種商機。
天然氣上游問題:
頁巖氣開采成爭議熱點
據BP統計分析,美國的探明天然氣儲量在2009年約達7萬億立方米。而頁巖氣開采對于地下水質安全的影響問題一直是倍受關注。這是因為頁巖氣要使用水力壓裂法開采,即使用高溫高壓以及混合了78種化學物質的水注入頁巖層使之碎裂并將其中的天然氣釋放出來。這種開采方式的環境爭議主要有二:化學物質是否會滲入地下水巖層;可能含有鐳等放射性物質的廢水如何處理。美國環保署對于這些問題的研究還在起步階段,前后甚至出現過矛盾的言論,使得最終開采是否會被限制充滿不確定性。迄今為止,紐約州還不愿意開放開采權。
頁巖氣的開采和美國星羅密布的天然氣管道是導致美國當下天然氣的價格為亞洲平均價格一半的主要原因。對于天然氣在美國能源市場中的地位,來自上市企業Questar 公司的主席與CEO羅納德·吉布森告訴本報記者,雖然他所在的猶他州85%的電力來自煤電,但是由于環保署的規定的約束與天然氣的低價,最近猶他州新建的三座發電廠都是天然氣發電廠。將來若要用煤電只能用“更清潔的煤”。 吉布森說:“所以我們正在積極關注中國方面的煤技術發展,希望未來與之開展能源合作。”
Gee Strategies是一家位于美國弗吉尼亞州的能源咨詢公司的名字。公司的總裁羅伯特·吉活躍于華爾街。羅伯特認為,頁巖氣開采所采用的水力壓裂法未來被禁止的可能性很小,他說:“一方面水力壓裂開采的方法存在已久,如果真的有巨大的環境影響的話,過去的研究或已找到證據;另一方面現在美國處在經濟低谷,天然氣的低價十分關鍵,如果是科技能夠減少或者消除的問題,采用法規強制禁止的可能就很小。”他在論壇上直言不諱地說:“美國的天然氣正在扼殺可再生能源業。”羅伯特指出,受天然氣價格擠壓,美國可再生能源的生存空間極小,外國投資者極有可能乘虛而入以谷底價購入可再生能源資產,但這對于提高美國資產價格是有利的。
加州公用事業管制委員拉里·查塞特計劃在本月退休后集中投資儲能電池的研發。查塞特是一位精通中文美國人,他曾多次訪問中國,十分看好可再生能源在中國的發展空間。他認為美國采用天然氣發電的行為是短見的,他更關注頁巖氣開采帶來的環境問題,同時認為美國應將天然氣留作長期使用。的確,等到天然氣減少、價格提高時,不但管道投入無法收回了,可再生能源也空白一片,這屬于戰略失誤
。
天然氣下游問題:
管道安全與中國的機遇
由于天然氣上游的開采量增加,下游的輸送渠道相應擴張,但是天然氣管道主要存在兩個問題:更換老管道與建新管道成本高,而且管道安全存在諸多隱患。下游企業希望就建管等問題得到政府補貼,議案現已進入國會的參眾兩院,但是由于天然氣下游管道安全問題,特別是本月俄亥俄州管道爆炸與田納西州的管道事故,使得立法過程阻力重重。而金融危機也導致各州與州際管道或其它相關基建的預算縮水。
但是,政策與立法上的一籌莫展并不代表天然氣管道安全問題別無解決之道,相反供應系統的整體科技研發能夠很好改善這些問題。天然氣科技協會(GTI)是一家從事能源安全研發的非盈利組織,在此領域有65年經驗,此次受NARUC之邀在會上介紹其天然氣管道安全技術的研究成果。GTI的報告指出美國許多老的管道都是60多年前埋入,老化問題嚴重,亟待更新換代;在各種管道損毀原因中,鋼管侵蝕是最主要的;美國的塑料管道自上世紀60年代開始被采用,迄今其總長度首次超過了鋼管,但塑料管道最明顯的短處就是只適用于低壓系統,因此其地理位置的選擇是很大的挑戰。隨后,GTI管制與政府關系總監諾·艾德斯登(Ron Edelstein)陸續介紹了許多先進的管道安全監測、定位與修理科技,并提出現在GTI著力于尋找資金來源,將通過試驗的科技變為產品走進市場。
會后記者詢問GTI是否同樣歡迎外國投資,諾·艾德斯登回答說,由于管道涉及國家安全,所以戰略性的大規模投資可能性很小,但是小規模的投資他們十分歡迎。他還表示曾接觸過中國投資者,但似乎他們并沒有充分意識到管道安全的市場潛力,因而并未形成合作。由于科技研發涉及中美十分敏感的知識產權問題,因此記者問GTI是否出于保護知識產權的原因不愿與中方合作,艾德斯登說,GTI曾經跟中國遠大集團成功地在太陽能與天然氣領域進行過合作,這些經驗加強了彼此的互信,因此知識產權問題不會是阻力。
本次會議透露出了美國天然氣市場面臨的挑戰,也顯示出其種種潛力。這一市場正是當下中國投資者的熱門之選。事實上,中國企業正在積極購買美國天然氣與可再生能源資產,也活躍于清潔煤的各個領域之中,若同時能注意多樣化投資組合,也許會降低種種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