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當選的尼泊爾新任總理卡納爾3日簽署了上任后的第一份文件,命令組建一個由23位部級官員組成的高級協調小組,處理嚴重的停電問題。不料兩天后,尼泊爾電力局宣布,全國停電時間將從原來的每天12小時增加到14小時,并且可能再度延長。與此同時,尼泊爾最大的私營電視臺“坎蒂普爾”在晚間新聞節目的半小時,只點油燈播出,以示對政府在供電問題上嚴重失職的抗議。
實際用電一天4小時
25歲的基里大學畢業剛3年,目前在一家報社當記者,算是小白領。卡納爾總理簽署文件的時候,基里一直盯著電視機。隨后,他給認識的專家打了幾個電話,就抓緊時間寫稿。這個冬天的絕大部分時間里,基里租來的兩居室家里從清晨到晚上只有4個小時的電,他必須在這段時間里把所有處理稿件、看電視、傳郵件等需要用電的工作做完。政府的停電時間表上,每天供電時間實際上有10小時,但另外6小時的供電時間會在深夜12點到凌晨左右,基本派不上用場。
與絕大多數尼泊爾人一樣,為省錢,基里一天只吃兩頓飯,分別是早上10點左右的“早午飯”和晚上8點以后的晚飯。記者曾問過尼泊爾朋友,為什么晚飯時間那么晚,他們說,晚吃飯,早睡覺,能量保存得好,不會老餓。近幾年來,尼泊爾物價上漲每年至少10%,不過沒有哪屆政府把CPI當回事,也從沒有采取措施。結果是,人均收入列世界倒數前20位的尼泊爾,市場上的糧食、蔬菜等價格普遍高于北京和上海。
實際上,尼泊爾大部分農民比基里更“低碳”。記者到過尼泊爾的山村和農村,發現生活在那里的大部分農民根本沒有用上電。在尼南部炎熱的平原地帶,許多農民居住的是用木頭和茅草搭成的棚屋,第二層住人,第一層養牛羊等牲口。由于沒有任何電器,這里的農民過得是名副其實的“無碳”生活。一項統計說,目前尼泊爾用得上電的人口僅占40%。
當然尼泊爾的富人們并不在乎,他們中的很多人一天要吃5頓。市中心的“高端”超市“巴特·巴迪尼”里有外國進口食物供應,天天人滿為患。在加德滿都,一個典型的富人擁有占地至少一畝的獨立樓房和庭院,養著包括司機、保姆、園丁在內的3到5名工人;后院有獨立水井,因此不會受到缺水的影響;即便這樣,主人家從不會喝井水,他們喝水做飯都只用礦泉水;同時配有發電機和蓄電池,確保“趴踢”能夠不時舉行……
“估”出來的水電潛力
尼泊爾幾乎沒有火電、風電和核電等,水電占了供電的絕大部分。這就出現了降雨較多的夏天,供電相對充足(仍有停電),而到了很少下雨的冬天,大面積、長時間停電就不可避免。
據官方說法,尼泊爾擁有亞洲第二的水力資源,理論水電潛力為83000兆瓦。記者曾向尼政府能源部秘書長詢問這一數據的來源,他說實際上尼政府從未進行過詳細調查,這一數據最早是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一位從未到過尼泊爾的俄羅斯經濟學家“估計”出來的,后來一路被引用,現在已經成了官方說法。但另一方面,由于尼國財政孱弱,腐敗嚴重,導致水電開發十分落后,迄今的裝機能力僅為約698兆瓦。即便在尚有過半國民沒有用上電的情況下,也僅能達到用電需求的六成左右。
停電時間長同樣給尼泊爾的旅游業和工業造成了巨大沖擊。今年是政府力推的“尼泊爾旅游年”。據稱有關部門下了大決心,要把今年來尼游客總數增加到100萬人。不過尼最大私人報紙《坎蒂普爾日報》卻登出一幅漫畫,畫中的背景是“2011尼泊爾旅游年”,一排外國游客正在機場接受尼泊爾政府的迎賓禮物:一盞小油燈。
在全球碳排放排行榜上,尼泊爾人均排名靠后,是名副其實的低碳國家。如果將來碳排放可以買賣的話,尼泊爾也許可以掙些外匯。生活在尼泊爾,處處能感受到當地人的低碳生活,只不過這種生活并不是人們自覺自愿,而是被國家經濟發展狀況約束的“被低碳”。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