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第三大太陽能電池板制造商常青太陽能公司將生產轉移到武漢的合資企業。
近日,美國第三大太陽能電池板制造商常青太陽能公司將生產轉移到武漢的合資企業。有專家認為,中國政府對新能源行業的持續投入及歐美削減政府補貼加速了歐美新能源企業進入中國的步伐。對中國新能源行業而言,歐美新能源巨頭的到來是挑戰更是機遇。
近日,《紐約時報》有報道稱,美國第三大太陽能電池板制造商常青太陽能公司正在關閉其主要的美國工廠,并將生產轉移到位于中國武漢的合資企業。
更早一些,全球最大的半導體生產設備企業——美國應用材料公司已于2009年10月啟用其位于西安的太陽能技術研發中心,項目總投資2.55億美元;自2009年開始,德國光伏設備制造商薩羅瑟姆公司已在中國開設兩個辦事處。
中國何以成為歐美新能源巨頭們的投資熱土,歐美新能源巨頭轉產中國又將對處于起步期的中國新能源行業帶來什么?
尋求避風港還是提前布局
《紐約時報》報道稱,常青太陽能公司總裁麥克爾·艾爾-希洛曾在一次聲明中解釋了將公司整體遷移到中國的原因,麥克爾稱公司決定關閉在美國馬薩諸塞州的德文斯工廠是為了應對太陽能電池板價格的暴跌。近3年來,太陽能電池板的全球價格已降低了2/3,僅在去年的第四季度,價格就出現了10%的大幅下挫。麥克爾認為,在價格下跌的市場行情下,美國制造商將持續處于不利境況,將工廠遷往中國則能使安裝成本快速下降。因為在中國,不僅產品的制造成本較低,制造商還能獲得中國政府和國有銀行的幫助。
目前,歐美國家削減新能源補貼已成趨勢。為研究是否應該限制建設電站和進一步削減太陽能發電企業的補貼費率,法國政府已宣布從2010年12月10日起暫停部分光伏項目的建設,暫停時間為期3個月。近日,德國光伏產業代表與政府達成一致,確定了2011年中期光伏補貼電價加速下調的方案。在西班牙,市場正對政府是否該削減太陽能光伏電站電力收購費率展開一場激烈的辯論。根據西班牙政府的意向,新建的和現有的太陽能發電廠補貼將削減30%。相比之下,捷克政府的政策更為嚴厲,其提出了一系列針對國內泡沫式光伏電站投資的懲罰方案,該方案包括對光伏電站銷售電力的所得收入征收26%的“太陽能稅”以及追溯性地征收之前已免去的稅收等措施。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