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財經委主任傅志寰、美國參議員坎特維爾參加中美清潔能源八項合作倡議簽字儀式,希望推動兩國政府采取實質性合作步驟
9月7日在上海舉行的“綠色科技領航峰會”上,中國和美國多位政界領導人在中美清潔能源合作八項倡議書上簽字,兩國將分別建立清潔能源特區(SEZs),通過試點的方式消除技術和政策壁壘,促進在清潔能源方面的實質性合作。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長韓文科同日表示,目前已有多個城市申請成為特區,包括上海、深圳、天津、保定等,但具體何時落實尚未確定。美國國會參議員瑪麗亞•坎特維爾介紹,美國的清潔能源特區工作亦在推進中。
全國人大財經委主任傅志寰在大會發言中指出,在過去12年中,中美兩國已經簽訂了七個與清潔能源有關的政府間協議,但他希望“雙方的合作不光停留在協議上”,要有實質性進展。對此傅志寰提出了三點建議,即加強雙邊戰略對話,擴大技術合作領域,以及增強非政府組織交流。
而中美清潔能源合作八項倡議書,是由非政府組織--中美清潔能源論壇在2009年2月的西雅圖會議上提出的,并在5月的北京會議后遞交兩國政府。具體的建議包括:建立聯合能源實驗室,共享智能電網技術經驗,加快清潔煤、太陽能、新能源汽車和生物燃料技術等清潔能源的應用步伐,以及創建清潔能源特區。
美國總統奧巴馬上任后,提出了一攬子能源政策。今年7月,美國能源部長朱棣文和商務部長駱家輝訪華,其主題即為“中美清潔能源合作”。訪華期間,中國國家能源局和美國能源部宣布成立中美清潔能源聯合研究中心,啟動資金1500萬美元。11月,奧巴馬即將訪華,屆時雙方還將就清潔能源方面的合作進行磋商,有望簽署雙邊協定,共同抗擊氣候變化,為年底在哥本哈根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作準備。
然而,不和諧的聲音依然存在。6月22日,《美國清潔能源安全法案》獲眾議院通過。按照該法案,美國有權對包括中國在內的、不實施碳減排限額國家的進口產品征收碳關稅。這立即引起了國內對于美國 “以環境保護為名,行貿易保護之實”的批評。
國內光伏企業領頭羊,尚德電力控股有限公司(NYSE:STP)董事長兼CEO施正榮在此次會議發言中也表示,目前包括光伏行業在內的新能源產品成本快速下降,此時中美雙方更應取長補短、互惠互利,而不是利用反傾銷政策鼓勵貿易保護主義。“美國只看到中國有大量光伏產品出口,實際上我們30%到40%的設備,包括大部分原材料都是進口的,這也是十幾億的生意。”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