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多晶硅價格的暴漲暴跌,牽動著國內太陽能光伏產業敏感的神經,很多企業因多晶硅而發展壯大,也有很多企業因多晶硅而破產倒閉。
施正榮的創富經歷,似乎為中國光伏產業開辟了一條坦途,后來者于是蜂擁而上,努力追趕并試圖超越這位先行者。2003年到2008年,中國太陽能光伏產業經歷了第一階段的高速增長期,僅幾年時間,中國就成了全球太陽能光伏制造業的“老大”。
在國內太陽能光伏產業鏈中,絕大多數企業集中在多晶硅的生產,而產業最上游的高純多晶硅料生產和最下游的光伏應用卻非常薄弱。原料靠進口,產品靠出口,生產環節留在國內,在太陽能光伏產業,“彰顯”著中國制造業的優勢。
然而,很長時間不被人關注的,是多晶硅的高污染、高耗能問題。據了解,每提純1噸多晶硅,產生的廢料就達14噸,生產多晶硅的副產品——四氯化硅又是高毒物質。而且,為了追求更高的利潤,大部分生產企業都沒有安裝四氯化硅回收系統,造成了很多污染源。
2008年的金融危機,本來是國內太陽能光伏產業結構調整的大好時機。可是,經過短暫的陣痛后,2010年,國內光伏產業開始了又一次擴張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