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初,北京曾一度領跑國內地源熱泵行業。然而,2007年后,沈陽在應用面積上超越北京成為領頭羊。雖然丟掉了榜首的位置,作為共和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科學發展地源熱泵系統對于北京卻很重要。
地源熱泵發展獲得各方支持
2009年,北京市地源熱泵系統應用面積超過2000萬平方米,2010年預估將達到2600萬平方米。這樣的“答卷”讓多數行業專家滿意。
如何能讓北京地源熱泵更快更好發展?空調制冷大市場專家認為,地方政府的高度響應首先必不可少。據介紹,北京此前有5個相關委辦局表態支持地源熱泵發展,并對相關項目進行公益性補助:其中,地下水源熱泵每平方米補助30元,地源熱泵項目每平方米補助50元。國家于今年6月對合同能源管理方面出臺鼓勵政策后,北京隨之制定新規:對由以業主單位投資為主、節能率達15%以上的項目,給予最高30%的投資補助;對由節能服務公司投資為主、節能率達15%或節煤達400噸以上的項目,每節約1噸標準煤獎勵500元,最高獎勵200萬元。
這些政策的出臺無疑成為地源熱泵在北京迅速發展的助推劑。此外,樣板工程的成功塑造,使之發展形成了更大的慣性。“借助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契機,北京奧組委實現了綠色奧運的承諾,其可再生能源利用占到總能源的26%。水立方、國家體育中心等奧運場館紛紛采用了地源熱泵系統并取得成功,客觀地帶動北京地源熱泵行業進入發展高峰。”鄭克棪分析說。
這些努力,最終讓北京在與國內其他90多個城市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順利進入了我國首批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示范城市名單。
行業共性問題不容忽視
盡管北京在地源熱泵推廣方面的做法為國內業界所公認,但這座城市同國內其他地方一樣,還存在著不少亟待解決的共性問題,這點不容忽視。地熱資源強烈的差異性和地域性,使包括北京在內的所有城市面臨難以統一規則的局面,為地源熱泵持續發展埋下隱患。
迅速膨脹的地源熱泵市場,涌現出大量設計和施工隊伍。但是,作為剛剛從國外引進不過十余年的新興產業,政府層面的制約尚不明朗,也映射出市場環境的稚嫩。
舉個典型的例子:在地下水源熱泵系統中,人工補給和100%回灌必須做到,這樣才能保證系統可持續利用。北京等城市地熱管理部門能夠兼顧地上與地下系統,從技術上保證對地熱資源的可持續使用。但是,很多地方的地熱開采管理部門職責不清,缺少資源合理利用的概念,其地熱資源可持續發展前景堪憂。”
這些問題更多地暴露在良莠不齊的技術層面。行業目前缺乏有實踐經驗的專業設計師,大部分人依靠經驗數據設計,且對于熱響應測試等關鍵環節很少重視。與此同時,監理和施工隊伍很年輕,欠缺培訓和學習積累。雖然設計和勘察環節已能夠進行資質認證,但施工資質制度尚未建立,“行業主管部門還有太多需要盡快完善的地方”。
經過幾年相對粗獷的發展模式,北京已逐漸意識到這點—地源熱泵不僅要發展,更要科學對待。
為引導社會各界合理開發利用地熱資源,北京市相關部門采取措施,通過出臺《關于發展熱泵系統的指導意見》等措施,保證地源熱泵行業平穩健康發展。相關科研單位通力配合,設立地源熱泵評價研究等項目,摸清北京地質狀況,指導規劃開發工作。
據相關數據調查得知,北京地熱能年供暖能力為9.9億平方米。2008年,北京全部供熱面積是6.5億平方米。這表明地源熱泵系統基本能夠滿足北京供熱發展的需求。
特別對于供暖項目而言,地源熱泵實實在在的優勢是得以長久發展的基礎。通常來說,地源熱泵系統同燒煤鍋爐、燃油鍋爐、電制暖和空調等方式比較,其效率在理論和實際操作中都可以達到最高值。由于這些熱量由地下水或土壤熱交換而來,是完全的物理過程,因此,地源熱泵系統幾乎不產生污染,高度契合當今保護環境的責任。
國家節能減排的大政方針仍將長期持續,但壓力巨大。對于北京來說,在提出建設世界城市的目標之后,如何真正做到低碳,已經成為擺在政府面前的頭等議題。地源熱泵系統理應發揮出應有作用,而我國地源熱泵行業的發展前景也必將一片光明。
經過5天的奮戰,分公司為該小區地源熱泵供暖新立15米水泥桿一基、新裝柱上分歧開關一臺、1600KVA變壓器一臺、800KVA變壓器一臺、出動施工人員60余人次、吊車一輛、工程搶修車兩輛,圓滿完成祥達房地產開發有限所屬地源熱泵配電設施的供電施工工程。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