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對“十二五”期間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出了明確要求。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具有戰略地位,對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具有重大和長遠的影響,它是以新能源為動力,以新材料為原料,使用智能技術或生物技術的產業,可成為一個國家未來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從目前經濟發展實際出發,我國確定戰略性新興產業范圍是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七大產業。
先發戰略: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戰略
“先發戰略”是指先發國家通過領先戰略產生的有利條件,包括要素先發優勢、技術先發優勢、制度先發優勢等,創造發展先機,形成競爭優勢及帶來超壟斷利益。后發國家的產業發展,一般從后發優勢出發,采取后發戰略。后發戰略有其歷史貢獻,它是一種特殊的比較優勢,目前我國需要把比較優勢轉化為現實優勢,改變按照技術和市場兩頭在外、加工環節在內的模式承接國際加工制造業,改變核心技術主要是從先發國家引進的模仿創新的技術路線現狀。若采取先發戰略,我國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將實現跨越,因為在傳統產業上我國與發達國家有較大差距,但在戰略性新興產業上,世界各國都起步不久,雙方距離尚在可及范圍。我國采用先發戰略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具備以下優勢。
其一,指導思想與產業環境適應采取先發戰略。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黨中央、國務院多次明確提出要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搶占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制高點。十七屆五中全會要求將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列入我國“十二五”規劃。國務院做出了關于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國家各部門正在制定相關的發展產業政策,全國上下對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認識高度一致,各級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發展措施,為我國率先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創造了良好環境。
其二,我國部分戰略性新興產業已率先啟動發展。我國已形成規模較大、體系相對完善的新能源產業;全球規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車應用試驗示范計劃啟動實施。特別是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方面,與美國提出“智慧地球”的同時,我國提出了“感知中國”,物聯網產業在許多領域已經開展應用。在新一代通信網絡上,我國一大批企業走在了世界前列,中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準4G”TD―LTE網絡,進入歐洲部分發達國家通訊系統,中國TD―LTE標準國際領先。
其三,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資源的比較優勢明顯。如在生物產業發展上,我國是世界上生物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在新能源產業發展上,水能資源技術可開發裝機容量世界排名第一,我國太陽能資源、陸地可利用風能資源加上近岸海域可利用風能資源都非常豐富。電動汽車的關鍵零部件所需的原材料,如錳、鐵、釩、磷、稀土等在我國是富產資源,同時電力來源廣泛等將支撐新能源電動車的發展。
以上優勢使我國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可以乘勢而上,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走在世界的前列。
搶占先機: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的時間選擇
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創新既依賴于創新技術的發明,也依賴于創新技術采用的最優時間選擇。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發明的時機,面臨專利競賽問題,如果先發企業首先做出創新發明,它就可以成為市場的壟斷者,從而掌握著市場與戰略的制高點。
國際金融危機正在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隨著對經濟周期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認識的不斷深入,人們意識到新興產業的科技革命可以成為經濟增長引擎時,各國都在從被動的順應產業發展趨勢,變為主動的有意識引導戰略性新興產業前進,并以此作為應對經濟危機、縮小經濟周期影響、培育新經濟增長點的主要措施。以新能源和低碳經濟為例:第一,新能源符合人類減少對地球資源過度消耗和環保的需求,只要全球對此達成共識,人類就愿意投資和消費新能源,即使在初期要承擔比使用傳統能源更高的成本;第二,新能源可以改變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通過節能就可以大大提高生產效率;第三,新能源可以形成很大的產業鏈,由于人類生產和生活已經離不開能源,因此新能源將不僅僅局限于新型能源生產過程,還將滲透到很多傳統產業中,如汽車業和建筑業等,形成新能源技術產業,從而創造更多的就業。因此,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增強國際競爭能力、搶占科技制高點的重要契機。目前戰略性新興產業多處于發展的起步階段,由于市場潛力巨大,已成為各國角逐的重點,誰搶先掌握了核心關鍵技術,誰就會在競爭中處于主動。
自主創新+戰略聯盟: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模式
迄今為止,以重大原始創新為基礎的新興產業大都首先出現在歐美等發達國家,我國依靠引進實現產業化,但核心技術無法引進,即使從發達國家引進的新興產業,不依靠原始創新也無法實現高端化,實際上引進的新興產業也是引進的臨界區域,即非核心技術和非基礎研究。在這個區域,必須要把臨界線向上推進,加強原始創新能力,提高核心競爭力。否則,高端區域就可能變成中低端區域,陷入低水平引進、重復引進、高耗能引進。因此,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創新方面,我國必須由跟隨者變為領先者,創新模式由技術跟進向技術領先轉變,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只能縮小差距,自主知識產權和始發性技術創新才真正是競爭力的源泉。
戰略聯盟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市場主導力量。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與企業家、發明家個人相比,大企業雖然擁有一定的寡占性市場支配力,是保證研究開發誘因存在的不可或缺的手段。然而大企業在新興產業的創新方面存在著某些缺失。首先,大企業具有市場創新的“替代效應”。由于市場在位大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是一種“自我替代”,在位壟斷者總是容易“吃老本”,這一“替代效應”會延緩大企業創新的速度。其次,大企業面臨采用成本問題。市場上的壟斷大企業期望創新的產品需求增長,不愿意在未形成足夠的需求之前,就沉淀其創新過程必須投入的采用成本,即產業化與市場化過程中的支出費用,而且大企業期望市場的需求增長采用成本下降,因而對采用新技術往往遲疑。因此,目前一些國家特別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大“共性關鍵技術”,作為產業政策(技術政策)的重要內容,引導各方面力量實施突破。
其一,在政府層面,就突破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共性關鍵技術”,針對由于單個企業缺乏解決產業共性問題的積極性或能力,由政府組織產、學、研力量形成聯盟加以解決。政府政策與產業聯盟相結合已成重要趨勢,由政府通過專利政策、保護知識產權來維護本國產業,成為國家擴展市場的主要競爭手段,政府的“第一推動”作用往往不可或缺。
其二,在產業層面,國家的競爭優勢越來越體現為產業集群競爭優勢的發展。產業集群化發展使產業內部的合作越來越緊密;技術的融合推動產業間的融合,即產業間出現技術共享、業務交叉、產品融合的趨勢。如新能源汽車產業一般帶動系數較大,產業鏈比較長,所以,其產業發展要考慮聯動開發,形成產業鏈和產業集群。
其三,在企業層面,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益交叉和融合,技術與市場的復雜性與不確定性不斷提高,技術創新的復雜性、艱巨性、長期性在增大;企業為應對全球化和產業結構的變化,在戰略上越來越專注于核心業務與核心競爭力,企業的專業化發展趨勢使企業在戰略上表現出越來越強的外部化特征,內部研發不再是唯一的技術源,在內部研發能力基礎上,有效吸收和利用外部技術源,可以實現低成本與高收益的創新。如日本在高級存儲器領域大幅超越美國的成功秘訣在于,其“官產學”組建聯盟,日本稱其為“研究組合”,政府研發補助,形成的大量專利、實用新型、商業秘訣,參加企業均可無償使用,對企業整體技術水準的提升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