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資源研究所中國區首席代表、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鄒驥教授:
聯合國氣候變化“天津會議”期間,場內外一系列邊會上關于中國碳市場發展的討論也引來多方關注。其中,世界資源研究所中國區首席代表、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鄒驥教授提出了碳指標分解“雙軌制”,即根據行業的實際情況,對碳指標分別進行行政區域和行業的分解,并提出在碳市場發展前景暫時還不明朗的當前,仍然要“有信心、有耐心”。鄒驥教授就此接受了《第一財經日報》等媒體的采訪。
第一財經日報:如果要在電力行業首先搞以行業分解碳指標的模式,現在看來這樣的條件到底具備不具備?
鄒驥:首先,現在來看在電力行業試點分解碳指標的條件是基本具備的。以前二氧化硫分解的時候,也有人覺得條件不具備,但最后搞了以后,整個脫硫行業不是都起來了嗎。當然這和國家給了很多政策也有關系。
當然,既得利益者就會有不同的意見,他們當然最好是不要分,不要有指標,否則就覺得會限制他們的發展。但是我估計這樣的按行業分配碳指標,在近幾年內有可能會開始在電力行業做起來。現在不是分不分的問題,而是怎么分的問題。這會是政治指標,指標下來了,不分也得分。如果看到有障礙就不去做了,還怎么搞環保、低碳。
日報:但是有觀點認為市場機制不完善的情況下,在行業中這么分配阻力還是會很大?
鄒驥:不是說市場機制不完善就不能去做,而是只有這么做了以后才能完善市場機制。比如現在碳指標如果按地區分,那么珠三角想造電廠的話,也許會迫于沒有指標,就造不了,也沒辦法去別的地區買指標。但如果在全國的電力行業內部分配指標,那么珠三角的電網就可以去比如說貴陽的電網買指標。這樣更靈活,其實對整個電力行業發展是有好處的。
日報:在發展碳稅方面的一個疑慮是,如果對于企業來說,碳稅的成本低于減排的成本,那么企業就會選擇交稅而不是節能,再把稅收成本轉嫁到消費者環節上,怎么可以規避這個問題?
鄒驥:如果發生這樣的事情,那錯不在企業。立了法,企業要遵守法律,但規避法律也不是錯。只要根據情況調整稅率就可以。如果還有減排的潛力,那就提高稅率。
日報:現在中國CDM的發展有令人擔憂的一面,有專家就認為要盡早結束CDM階段,走向下一步發展VER(自愿碳減排)階段,但這種基于企業社會責任的碳減排在現實操作中是否有問題?
鄒驥:發展VER是無奈之舉,但肯定不是方向。市場經濟最重要的道德訴求首先是誠信、守法。企業不能造假、違法。但是VER的意義在于,發展過程中的能力建設、各項準備條件、經驗積累,都是一種練兵。現在發展別的條件還不成熟,那么就拿VER先練。
至于企業的社會責任,我認為這是可提倡不可依賴的。可以先做著,這是好事。但從長遠來看,還是要考慮到實質性的法律法規基礎,以及企業的營利動機,來設計政策鼓勵企業營利賺錢,才是長遠發展的道理。
日報:那么如何看待CDM的發展前景?
鄒驥:CDM發展的障礙不在于市場機制障礙,而在于政治障礙。就是發達國家不想買這個單,阻力就是在發達國家,他們只想講共同責任不想講區別責任。所以政治上的分歧影響到了市場和投資。
那么至于CDM將來的前景如何,我的看法是要有信心、有耐心。如果希望掙短平快的錢,指著暴富,那么CDM不是好領域,還不如去炒別的,不要來這個領域。但是,減排是大趨勢,低成本減排是趨勢的平方,而雙贏、帶有商機的減排是趨勢的立方,所以我們要有信心。
因此,理論上講這個方向是沒有錯的,但確實是有點難。我甚至更愿意把希望寄托在國內自己的碳市場發展。尤其是哥本哈根會議以來,我們看到了中國自己的市場潛力很巨大。現在40%到45%的指標也有了,試點也開始了,碳交易的管理辦法也快出臺了,都對準大方向走了。對于發展碳市場,我們要有信心、有耐心。
總的來說,也許在短期內有點低迷,但是長期看,將來的國際碳市場舞臺上誰是主角還難說,中國這艘巨輪在轉向的時候,可以利用內需自己創造市場。我們有著巨大的減排與發展潛力,現在正是練兵的時候。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