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相當于滬寧鐵路單線貨運量的3倍,年貨量超過2億噸的京杭運河蘇北段,不僅航行船舶的密度超過了德國的萊茵河,同時也是京杭運河運量最大、密度最高的河段之一,也是南水北調工程的重要樞紐中心。隨著航運量的不斷增長,通航船舶的數量不斷增多,船舶尾氣污染嚴重和包括燃油泄漏污染水域的問題,也越來越得到重視。
為了切實解決水環境污染這一老大難問題,改變傳統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發展低碳經濟,船用柴油LNG混合動力改造項目啟動了。江蘇宿遷市地方海事局,北京油陸集團和江蘇科技大學等單位,從去年8月便成立了“LNG在運輸船舶上應用”的項目研究組。該課題研究旨在采用新型能源作為內河船舶的動力燃料,以有效的優化動力系統,推動低碳經濟,打造低碳船舶,發展綠色航運,降低對環境和生態的影響。其具體設想是探究改造內河船舶以柴油-LNG混合動力為主,替代現有的柴油發動機動力,將先進的混合動力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研究組的負責同志介紹,該系統是在保持原有柴油機結構和燃燒方式不變的前提下,只需增加一套LNG供氣系統和柴油-LNG雙燃料電控噴射系統,通過電子轉換開關,即可實現單純柴油燃料狀態下和油氣雙燃料狀態下兩種運行模式。
隨后,項目組確定對3000噸級“蘇宿貨1260”號船作為試驗船,并開始進行改造。今年8月8日試航開始,項目研究組的主要成員北京油陸集團董事長孫加成介紹,經過空載和滿載航行表明,該船采用混合動力后,動力完全滿足原船的要求,速度和原船相當,并且運行穩定,柴油的平均替代率達到60%—70%,在混燃模式下,硫氧化合物百分之百實現了減排,氮氧化合物減排85%—90%,二氧化碳也可以減排15%—20%,同時噪音、煙塵和廢油水的排放也大為降低。通過試航,項目研究組的技術人員算了一筆賬。如果按照目前京杭運河一條船一年平均消耗60噸柴油,以替代率70%計算。一條船采用柴油-LNG混燃模式后變為燒42噸LNG和18噸柴油。按柴油和LNG的價格差2000元/噸計算,一條船一年可節省燃料費用為84000元。按長年在京杭運河蘇北段從事營運的船舶3萬條計算,每年可節約燃料費用25.2億元。
這種采用柴油-LNG為燃料的混合“藍色動力”船舶——“蘇宿貨1260”號貨船,被譽為我國內河柴油-LNG混合動力第一船,開啟了我國水運史低碳航運的新紀元,從而實現了我國內河航運清潔能源船舶“零”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