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氣候問題的日趨嚴重,溫室氣體減排正逐步成為全人類發展的責任和共識。國家提出的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減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標,發展低碳經濟顯然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新的動力和引擎。
世界經濟看中國,中國崛起看低碳經濟發展。低碳排放是生態人居的充分體現,但目前我國公民對低碳消費的觀念尚比較模糊。目前,老百姓對節能的關注,更多的在于關注自身生活成本的降低,而缺乏社會責任和對公共環境的關注。例如:采伐森林、圍湖造田、汽車尾氣的排放、建設用地擴張、工礦用地的工藝排放、居民區的取暖、空調、通風、照明等,引發大量的碳排放量。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質所帶來的是各種能源的大量消耗的結果。
我國每建成1平方米的房屋約釋放出0.8噸碳,全國終端能耗的40%在房地產行業。建筑能耗、汽車能耗、工業能耗已作為中國碳排放總量中最大的三大產業。因此,加快發展低碳經濟,提倡低碳生活的觀念迫在眉睫,為此,提出以下建議:
首先是國家要加快推出低碳經濟相關產業及政策,制訂全行業碳排放核算標準,同時監管企業確實落實這個標準。
其次是碳減排政策應包括土地利用結構優化、農業碳減排、建設用地碳減排和土地生態補償機制構建等。土地利用調控措施的引入,對中國履行并順利達成自愿性減排承諾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三是要優化土地利用結構,提高林地面積規模,控制耕地、牧草地、沼澤和灘地面積減少速度以及建設用地的速度,促進其他未利用地面積向林地、牧草地、耕地轉換。
第四是要加強資本與信息化的結合。企業社會責任最重要的領域,就是環境保護。只有實現了“可測量、可報告、可核證”,充分了解企業的實際碳排放情況,才有可能通過行政或經濟手段進行有效的減排控制。
第五是低碳經濟是綠色技術,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在引導企業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減少煤炭石油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承擔起社會責任。
第六是要發展低碳經濟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低碳經濟是一個涉及企業生產方式革命的復雜工程,從技術基礎看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特征的經濟形態,而這“三低”技術無論如何都不是簡單復制就可能得到的。因此,需要政府在稅收等財政金融政策上給予支持和鼓動,優化資源配置,降低減排成本。
第七是要發展低碳經濟不僅僅取決于國家的戰略、政策、制度、環境,更取于我們每一位公民的參與程度。低碳是一種社會責任,不應該與利掛鉤。政府應承擔宣傳、教育的義務,倡儀全社會聯合起來全面承擔我們的社會責任,讓每一家企業、每一位公民都來參與。開展低碳公益講座,用實際行動倡導低碳生活方式,逐步形成低碳的社會環境。
第八是要加強能源技術產業結構調整,促使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并將環境保護納入普通高等學校作為各專業學生的公共基礎課之一,引導、教育、喚醒全社會保護環境,保護地球意識。(陳春林 )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