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特區建立30年大慶之后,深圳未來發展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低碳城市”成為眾議的焦點。深圳市委書記王榮說,建設低碳智慧城市,是在經濟特區成立30周年取得巨大經濟成就基礎上,深圳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具體體現。其中,“綠色建筑”成為建設低碳城市、營造綠色生活、推動新能源新興產業發展的“火車頭”。
加法:綠色建筑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崛起
據2008年建筑普查,深圳市建筑物總量61.53萬棟,總建筑面積7.52億平方米。其中未辦任何審批手續的建筑共2.93億平方米,占39%,主要集中在二線關外;國家機關辦公建筑及大型公共建筑面積為7062萬平方米,相當部分為高能耗建筑;而建筑總面積以每年約2000萬平方米的速度逐年遞增。
據深圳市住房與建設局局長李榮強介紹,深圳每平方米的建筑能耗是55瓦,相比之下,德國只有21瓦,日本為23瓦。“我們建設了大量的耗能建筑,大約有6億多平方米的建筑成為了巨大的‘能耗子’。”他說。
意識到建筑對資源的巨大消耗及其節能減排的潛力之后,深圳雙管齊下,從建筑低能耗設計及可再生能源規模化利用著手,以綠色建筑推動“低碳經濟”發展。深圳住房與建設局節能處副處長李承宗介紹,深圳建立建筑節能“一票否決”的全過程監管機制,從立項、設計、施工、驗收等各個環節,確立了建筑節能全過程全方位監管的機制,凡是節能標準不落實的,一律不予辦理施工許可、不予通過竣工驗收、不予投入使用。
深圳市自2006年被列為建設部再生能源(太陽能)建筑規模化應用示范城市以來,大力推廣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規模化應用,借助城市的節能改造為新能源產業擴大市場影響力和社會認可度。
李承宗介紹,近5年來,深圳市共確立了44個太陽能示范項目,其中15個為國家級太陽能示范項目。截至2010年1月,太陽能熱水應用總集熱面積近40萬平方米,并以年均6萬至8萬平方米的速度增加,建筑面積約800萬平方米,建成太陽能發電系統總裝機容量約1.5兆瓦,正在建設或已計劃的太陽能發電系統總裝機容量約6.3兆瓦。預計全部建成,按深圳年平均日照時數1933.8小時計算,每年可節約1500萬度電。
在綠色建筑建設的帶動下,深圳太陽能產業已經初具規模,涌現出拓日、創益、伽偉、嘉普通、鵬桑普等一批產值超億元的知名太陽能企業,全球500強企業美國杜邦公司在深圳建立太陽能光伏電薄膜生產基地。2008年深圳新能源產業總產值約300億元,太陽能薄膜電池生產規模全國領先。
為加大對太陽能等新能源產業的扶持和推廣,深圳市政府出臺《深圳市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專項規劃(2009-2015)》,將實施新建居住建筑強制推廣太陽能熱水系統政策,太陽能光伏建筑一體化裝機容量不少于20兆瓦,在不少于200萬平方米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項目中采用可再生能源。
減法:減量化、再利用,建筑減排創造巨大經濟效益
建筑減排不僅體現在能源節約上,綠色建筑另一個重要的衡量標準就是建筑廢棄物的處理。全國城市新建、擴建拆遷或維修構筑物施工產生的建筑垃圾,成為城市垃圾的主要組成部分。數據顯示,磚混結構、全現澆結構和框架結構等建筑,每1萬平方米建筑施工過程中將產生500至600噸建筑廢棄物,每拆除舊樓1萬平方米就產生近萬噸建筑廢棄物。因此,對建筑廢棄物的處理和再利用是城市發展需要破解的難題。
李承宗介紹,目前,深圳每年新建建筑面積2000萬平方米,舊城改造500萬平方米,每年將產生建筑廢棄物近1000萬噸。按照每填埋1萬噸建筑廢棄物占用1畝土地計算,單深圳每年產生的建筑廢棄物需占用近1000畝土地,處理20年來的建筑廢棄物需占用土地近6000畝。
直接填埋建筑廢棄物耗用了大量土地,阻斷了土壤生物鏈,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更加劇了城市土地、資源的緊張局面,嚴重影響到了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因此,2009年,深圳出臺《深圳市建筑廢棄物減排與綜合利用條例》,不僅為解決深圳建筑廢棄物減排與綜合利用提供了法律依據,還事實上推動建筑廢棄物處理形成產業。
“受國家鼓勵建筑垃圾綜合利用及深圳市政府大力扶持建筑垃圾處理產業的政策支持,我們從建筑廢棄物回收中看到商機與發展前景。”深圳市華威建材有限公司總經理鄒國營說。
鄒國營介紹,回收的建筑垃圾經過拆解、粉碎工序后,再加入特種材料熬制,生產線上出來的建筑磚料,無論在硬度、韌性、重量等方面都有明顯的優勢。目前對建筑垃圾轉化處理技術水平已可使轉化率達到85%以上,其主要成分混凝土塊、磚渣、加氣輕質磚塊、廢木屑都可以100%進行轉化,廢玻璃、廢紙品、廢塑料編制袋及金屬材料可回收再利用,只有少部分混合泥土及其他雜質暫時不能進行轉化,如在拆遷、裝修、運輸時事先加強分揀分類,轉化率可達到95%以上。
深圳市大力推進建筑廢棄物綜合利用試點,目前已有4個建筑廢棄物綜合利用項目投入使用,年建筑垃圾處理能力達350萬噸,年再生利用率超過1/3,節約土地350畝。此外,正在規劃建設的建筑廢棄物綜合利用產業園,預計在兩到三年內可全面實現建筑廢棄物的綜合利用,使建筑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90%,相當于每年節約土地900畝,基本解決全市建筑垃圾問題。
“綠色升級”:深圳低碳城市試點工作仍任重道遠
目前,深圳的綠色建筑正呈現出由單體建筑向區域延伸、由中高檔商品住房向普通保障性住房延伸兩大延伸趨勢,所有保障性住房均按照綠色建筑標準進行建設,形成惠及全市人民的綠色住區,實現綠色建筑進入尋常百姓家。
“深圳正在求解資源緊缺、環境脆弱的發展難題,而這破解的方式就是綠色節能。”李榮強說。但是,深圳作為低碳試點城市,離建立以低排放為特征的產業體系還有一段距離,需要政策和科研力量的持續努力。
一是節能政策激勵的力度有待加強。李承宗說,在現有技術水平和政策環境條件下,除了太陽能在建筑應用外,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既有建筑等其他節能改造成本高、投資回報期長、一次性投資比較大,再加上資源分散、規模小、生產不連續等特點,在現行市場規則下缺乏競爭力,需要政策扶持和激勵。目前,支持政策體系還不夠完整,經濟激勵力度弱,相關政策之間缺乏協調,政策的穩定性差,特別是在財政、稅收的優惠政策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二是科技研發實力有待提高。特別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建筑節能環保技術,要加大研發力度,形成產業優勢,除太陽能熱利用外,其他節能科技的技術水平較低。同時,應用技術標準、產品檢測和認證等體系不完善,沒有形成支撐建筑節能科技發展的技術服務體系。三是市場保障機制還不夠完善。李承宗認為,長期以來,由于沒有形成連續穩定的市場需求。雖然逐步加大了對建筑節能、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的支持力度,但由沒有建立起強制性的市場保障政策,無法形成穩定的市場需求,建筑節能、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缺少持續的市場拉動,致使節能技術發展緩慢。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