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低碳經濟”自次貸以來在全球要求經濟結構調整的呼吁中掀起了高潮。這似乎已成為現在世界經濟的追求——未來全球經濟最為健康的狀態,幾乎沒有商榷的余地了。
當然,從長遠看,低碳經濟似乎已經是人類無法回避的選擇,因為地球上沒有那么多的碳讓人類高下去。但這個時代究竟于何時來臨?或者說以什么樣的方式來臨,還真不好說。因為這徹底改變了人類經濟的發展結構。
說到底,一部人類史,幾乎可以說就是各種能源開發利用的變革史(廣而言之,包括飲食在內都是能源的利用)。而工業革命之后,人類史無前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尤其可以和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開發和利用畫等號??梢哉f,沒有石油煤炭這樣的化石能源,就沒有現在工業文明的社會。簡言之,在工業文明之中不大規模使用化石能源,就不可能有當前全球經濟的任何發展。這是個事實,而且在相當長的時間里難以改變。
“低碳經濟”的核心思想,并不是人類思考之中陌生的、毫無來由的東西,它是反對工業化過程中人類對大自然過度開發的結果。是眾多思想家對工業革命以來,工業化和城市化對人類環境和生活方式改變的某種抵抗。這種抵抗延續至今而達到的某種高潮,并不難理解。因為地球的確沒有足夠的化石能源,讓人類無休止地揮霍下去,維持目前工業化的經濟結構。
但這樣的抵抗,卻很少成為政府主導經濟發展的戰略。原因很簡單,在工業革命主宰一切的時代,沒有目前工業化結構的國家落后貧窮;而工業化的國家繁榮富強,這樣一個基本的事實,讓哪一國清醒的政府,也不能提出足夠的理由反對工業化!在工業化帶來的問題比工業化帶來的好處少很多的事實面前,沒有一個要處理現實問題的政府,能夠放棄加快工業化的步伐。
低碳經濟和現實利益之間的沖突,讓每個負責任的政府都又愛又恨。雖然目前愛上低碳經濟似已成了主流,但并不改變這個世界的經濟還停留在高碳的籠罩之中。那些有條件實施某些低碳經濟措施的發達國家,并非是因為它們真的低碳了,而是它們的高碳時代已經終結。
比如低碳經濟首次成為某個國家發展的綱領,就誕生于工業文明的源頭:英國。2003年該國政府發表了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自那時起在英國 “低碳經濟”仿佛已不再作為學術思想,而成為英國國策。但實際的情況未必如此。英國作為資本主義最古老的國家,它大約是這個世界上海外投資最豐富的國家,它可以不要高碳的鋼鐵化工,但未必不使用這些產品。而使用這些產品,它可以通過投資工業化后發國家的工廠,也可以購買后發國家的產品,讓自己的國家并不高碳。
這點在德國也很明顯。據說德國用電是最不高碳的,它的太陽能發電利用水平為世界最高。但人們沒有想到的是太陽能電池里的核心材料多晶硅,卻大都是中國生產的。但生產多晶硅的過程,卻是異常高碳的。
這些技術上落后暫且不說,中國當下飽受詬病鋼鐵、水泥和能源的消耗位居世界前列,令人頭痛不已。這是今年以來工信部最為關心需要達標的節能減排指標。
但冷靜地想一下,中國目前對鋼鐵水泥的消費需求很高,是否有階段性的原因呢?比如中國城市化方興未艾。各種基礎建設都需要鋼鐵水泥。比之美國上世紀初就基本建設好的交通基礎設施,我們是否剛剛開始?我們大規模建設基礎設施,伴隨著必要的高碳,卻還沒有揮霍到要在沙漠里修建高速公路。
也許對如何達到低碳經濟,可以制定強制必要的節能減排指標。但真正的低碳經濟肯定不會來得這么快,這么簡單。尤其是對還沒有完成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國家來說,根本不可能直接從節能減排,就跳到低碳經濟時代——這個未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