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追求綠色GDP的建材產業發展模式“低碳”地板已經成為時下地板行業經濟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之一。
當今世界,在發達國家,防止氣候變暖已從一個理論變成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運動,來自西方發達國家的各種聲音可謂一浪高過一浪。對于中國來說,相信全球變暖的理論并承諾減排份額肯定是沒有壞處的,這和我們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目標是一致的,與我們中華民族歷來崇尚的“天人合一”思想也是一脈相承的。但有一條是需要我們堅持的,也是需要我們警惕的,這就是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們還要爭取未來的發展權。防止氣候變暖,我們既要靠自己獨立的研究能力和判斷能力,又要有世界眼光、戰略思維和負責任的行動,要搞清楚我們到底該怎么看、怎么想、怎么做,而不能被西方人的“中國威脅論”和“中國責任論”等論調所左右。
氣候變化問題與人類的生存發展密切相關,從這個意義上說,這確實是一件大得不得了的事情。我們大家已經看到了,剛剛進入新的一年,極端天氣狀況就讓人們措手不及。元旦之后,北京降了近50年來最大的一場雪,氣溫也沖破了近40年來的最低值,內蒙古、新疆的一些地方降雪厚度達到3米以上。距離我們很遙遠的英國、德國和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也遭遇了四五十年來最大的降雪和嚴寒天氣。這僅僅是氣象的提醒和警示。從全球范圍看,氣候冷熱變化反常,由極端天氣造成的災害頻頻暴發,人類與環境、人類與氣候的矛盾似乎越來越尖銳,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距離越來越變得難以丈量、遙不可及。
眼看著氣候變暖和極端天氣帶給人類的嚴峻挑戰,我們建材行業能做些什么呢?我們能做的就是積極迎接并加快建設低碳經濟,就是努力推動低碳建材產業的發展與進步。這是歷史賦予我們的使命和責任,我們應該勇敢地去擔當,應當責無旁貸地行動起來。
有關專家依據全球經濟發展的幾個階段分析指出,如果說第一次經濟革命是蒸汽機,第二次經濟革命是電力,第三次經濟革命是信息革命的話,那么低碳經濟將催生第四次經濟革命,這將是一次新能源革命,是人類以防止再生能源枯竭,防止地球變暖,從而拯救地球家園的行動。由此可見,低碳經濟時代的到來已是不可逆轉,低碳經濟將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將成為重塑世界經濟版圖的強大力量。
我們要真正認識到,低碳經濟是經濟轉型的支柱,是人類走向未來的正確路線。近日,國內有一家主流媒體分年齡段作了一個主題為“生活中最大憂慮”的大范圍調查。調查結果中有關于住房等多個“生活中最大憂慮”的選擇,但選擇最多的還是“氣候與環境變化帶來的身體健康狀況惡化”。想一想,這些年來我們確實沒有很好地善待我們生存的環境,沒有善待我們飲用的水資源,沒有善待我們呼吸的空氣,甚至沒有善待我們的食物。現在看來,代價確實很沉重。好在越來越多的人醒悟了,他們發出呼吁:我們不能住著新房、開著汽車、銀行里放著存款,但卻呼吸著有害的空氣,喝著被污染的水,吃著不環保、不健康的食物,聽著親人和朋友在病榻上傳來的呻吟。我們必須走發展低碳經濟的路子,堅定不移地發展低碳建材產業。
低碳建材就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追求綠色GDP的建材產業發展模式。發展低碳建材產業對我國建材行業來說,確實蘊藏著巨大的機遇,有許多有利條件和有利因素,當然也有不少困難和挑戰。我們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從傳統模式之“危”中看到科學發展之“機”,奠定行業的發展能力和思想理論基礎,迎接建材行業全面創新階段的到來。
先說發展低碳建材顯而易見的幾個有利因素。一是有利于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結構就是要快速提升先進生產力的比重,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尤其是已被國家列為產能過剩的水泥和平板玻璃產業,更要堅定不移地淘汰落后產能,抑制重復建設,推動產業升級。建材工業走低碳經濟發展道路,就是要通過一系列技術創新,推動節能減排和發展循環經濟,充分發揮建材業窯爐消納固體工業廢棄物和城市垃圾的優勢。這些年來,我們建材行業一直在為此而努力,從2000年至2009年,我國水泥噸能耗已降低了40%以上,但我們還有節能減排的巨大潛力,我們要抓住發展低碳建材產業的機遇,加快結構調整步子,用事實改變人們對建材行業的誤解。
二是有利于推進新型建材發展。低碳經濟以能源的變革為中心,涉及的行業和領域十分廣泛。國際上普遍公認的減碳經濟產業體系包括低碳產品、低碳技術、建筑節能、工業節能和循環經濟、資源回收、環保設備和節能材料等。其中與建筑材料緊密相關的有建筑節能和節能材料等。一些發達國家針對建材行業的特點和發展現狀制定出臺多項調控政策,激勵建材行業向低碳經濟發展,我們可以積極借鑒他們的成功經驗,有效控制資源能源消耗,有效控制有害氣體和溫室氣體的排放,大力推進新型建材、新型房屋和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材料的開發利用。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