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期待政策之手
中國的LED產業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起步,發展到目前大大小小的企業8000余家,行業在重整洗牌,LED產品的售價在不斷下滑,產品魚龍混雜,消費者信心不足。而要解決這些問題,除了產業自身的優勝劣汰之外,還需要行業和政府的共同努力。
目前,已有一些地區建立了行業協會,打造產品標桿體系。廣東省先行先試,在全國率先推出《廣東省LED產業發展技術路線圖》,實施了“千里十萬”為主的LED路燈應用示范工程,引導全國LED照明領域的10多家高校、科研機構與省內20多家LED龍頭企業成立廣東半導體照明工程省部產學研創新聯盟,發布了廣東省LED照明產品標桿指數。
今年3月份頒布的“廣東省LED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廣東省各級政府將加大對LED產業和創新發展的支持力度,引導廣州、深圳、東莞、佛山、中山、江門等地與省內外大學共建半導體照明公共技術研究院、半導體照明實驗室、半導體照明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制造工程研究院等高水平研發機構,鼓勵LED企業通過產學研合作,與國內知名研究機構共同推進技術創新。
在行業方面,聯合相關企業建立LED貿易技術壁壘聯合應對工作機制,為LED企業提供TBT點對點技術服務,積極為LED企業提供貿易技術壁壘知識培訓服務和信息咨詢服務。同時,將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轉化為地方標準,建設與國際接軌的LED產品標準體系。
坐落于廣州花都的鴻利光電高層透露,公司多款產品已通過廣東省產品標桿體系測試評價。他指出,“從性能角度來講,LED本身就是節能型產品,目前公司生產的產品均符合現今世界相關新標準,包括UL、TUV、CE、CCC,光源產品也有通過美國能源之星的LM-80測。”
對企業自身而言,渠道和品牌的樹立也是至關重要的,廣東省照明電器協會會長全健指出,一旦價格可以為市場所接受,更實用更美觀的產品可能更為暢銷。企業也需要建立自己的品牌,建立自己的銷售渠道,生產出更多個性化的產品,滿足消費者的不同需要。
為解決LED照明產品推廣的瓶頸問題,廣東省科技廳與南方電網合作,提出了“EMC+電網+供應鏈+金融”模式,解決了以往參與LED路燈產品應用的國內LED企業資金壓力大、融資難、國內EMC公司不成熟等問題,以全新的商業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對LED產業的支持。
東莞半導體照明行業協會副秘書長潘峰表示,純粹的EMC模式,資金回收時期比較長,在國內的誠信環境下,不見得能夠實施得好,資金回收風險也比較大。如果有政府和電網的加入,將為企業吃下定心丸,真正為企業節省推廣成本。
目前,各地方政府也在為推動LED照明的發展,重拳出擊打造LED產銷一體化的平臺,廣東、江蘇等地針對LED產業所建設的商貿城在推廣LED產品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以廣州光谷為例,該平臺為廣州市政府聯合大型國企廣百集團打造而成,為客商提供集產品展貿、物流倉儲、融資擔保、廣告資訊、營銷策劃、電子交易平臺、檢測認證、知識產權交易、燈光工程設計、會展咨詢等十大服務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服務平臺。
隨著LED產業技術的不斷提升,國家節能照明政策推廣力度的不斷加大,LED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與之相對應的是LED終端產品的售價開始逐步下滑,企業業績明顯分化。
記者近期走訪多家LED企業了解到,目前,LED燈商業照明的節能效益已經開始顯現。盡管受礙于產品品質參差不齊、品牌渠道建設缺失、合同能源管理機制不完備、宏觀經濟低迷等因素,LED商業照明的市場需求還有待進一步提振。但業內普遍認為,通過政府和行業層面的大力支持,成熟的產品檢測和認證體系得以建立,大品牌開始逐漸被市場認可,LED商業照明市場正呈現增長拐點。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