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多數業內人士認為,這種靠吃補貼的生存方式將難以為繼。上述業內人士向《經濟參考報》記者進一步解釋,光伏企業所吃補貼主要分為兩大塊,一是“兩免三減半”的所得稅優惠。這一優惠一般會持續數年,但不可能永遠保持;另一塊是“出口退稅”,但隨著外需萎縮和價格回落,光伏企業從“出口退稅”中所得的“好處”也會大幅下滑。因此,單靠吃補貼的企業,未來將難以過活。
趙健認為,靠各類補貼鼓勵企業生產的產業政策,和國內多數“兩頭在外”的制造業產業政策并無二致。這種政策,并沒有考慮到產業鏈和上下游,只是盲目地提高了產能,進而引發了企業間的價格戰,降低了企業的利潤率;另外,補貼鼓勵還使大量企業淪為國外需求的加工工廠,大大影響了企業的技術升級,也阻礙了產業鏈的全面發展。
擔憂
新興產業陷老模式困局
對于目前國內光伏產業的現狀,已經有分析人士給出了警示。國際能源分析機構IHS分析師邁克爾·舍帕德認為,國內光伏產業的現行發展模式,不利于產業鏈發展,如不盡快予以改善,有可能會在未來的全球化競爭中被全面淘汰。
趙健認為,作為全球各國都在奮力競爭的新興產業,未來光伏產業的發展將是全球化的產業鏈競爭;而目前國內光伏產業則陷入了“新產業老模式”的困局中。
中金證券一位產業政策分析師則更為擔憂,他向《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包括光伏在內的新能源產業以及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目前的產業政策都面臨相同的困境。如不從全球產業鏈競爭的思路出發,實現新興產業“彎道超車”的夢想,最終只能是個空想。
對此,趙健表示認同。他介紹說,從奧巴馬上臺,美國政府和各州政府就開始大力發展光伏產業,并提出了一系列頗具戰略眼光的政策。他以加利福尼亞州為例介紹,該州政府計劃在2010年到2015年期間,新增光伏設備裝機量7.5GW;并要求該州三大電力公司在每年的電力采購中,將光伏發電零售電量,每年增加1%,最終到2017年達到20%。對此,該州政府除了給予光伏發電企業相應的財稅優惠和各類補貼外,還簽署一項旨在簡化光伏發電項目申請過程的法案。受上述政策影響,該州光伏發電設備安裝量迅速上升,已在美國并網的光伏發電安裝量中,占到53%的市場份額。
而新罕布什爾州對小規模太陽能家庭安裝項目實施退稅政策,家庭安裝用戶可最多獲得高達4500美元的安裝退稅,并計劃在2012年發放完第一批安裝退稅款后,展開第二期發放;亞利桑那州則對光伏發電企業提供激勵措施,其中包括減免各類企業稅、財政補貼、工作人員培訓、研發支持等。
趙健解釋,這些政策并不直接利好光伏產品生產企業,而從擴大需求入手,大大帶動了美國國內的市場需求,從而使光伏發電、太陽能電池等產業鏈上下游都得以發展。“更重要的是,這讓美國人可以掌控產業鏈上的關鍵技術,并控制產業鏈上高附加值環節,進而牢牢控制產業鏈。”趙健補充。
上述產業政策分析師指出,事實上我國也有類似的產業政策,但受多重因素影響,只有簡單易行的“吃補貼”政策,備受追捧。但這種老舊政策,對整個產業鏈而言,既無法擴大國內需求,也無法提升核心技術,如果繼續實施,將會給整個產業鏈埋下苦果。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