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代鎘電鍍
鎘的毒性很大,經呼吸系統被體內吸收,積存于肝或腎臟造成危害,目前在國外基本上限制了鍍鎘工藝的應用,國內外研究并得到很好應用的代鎘高耐腐蝕鍍層如Zn-Ni、Zn-Co、Zn-Fe、Zn-Sn合金等。這些鍍層在耐腐蝕性、低氫脆性等方面和鍍鎘層性能接近,在航天、航空、汽車等行業得到很大的應用,同時徹底消除了電鍍鎘對環境的污染。
4現場管理
若想獲得高性能的電鍍產品,除了擁有上述的先進的電鍍設備和成熟的電鍍工藝條件外,還必須有完善的電鍍現場管理制度和質量管理體系。
首先,電鍍企業應做好技術傳承工作,加強生產管理。鍍液的管理維護水平直接影響到電鍍企業的清潔生產,良好的維護是電鍍質量穩定的保證,是減少污染物產生、降低成本的重要手段。主要內容包括對操作工人的技能培訓,建立標準的操作流程,實行專人專崗制,物料管理和鍍液維護制度、設備維護制度等。
其次,電鍍企業應建立設備運行情況、生產活動和設備維護等記錄制度,特別是針對原料、能源消耗和環保設施的記錄,可以建立廣告牌記錄管理,主要內容包括:生產原料和燃料進廠時間、數量和質量的數據系統、電鍍流程的工藝控制參數、鍍液的定期維護、設備啟用、停止使用的時間、設備的運行和維修情況、各種污染物的處理情況、各種污染物的連續監測數據、各種污染物的排放數據、生產事故及處置情況、設備的定期檢測、評價及評估情況等記錄。
第三,電鍍企業應建立健全檔案管理制度,加強設備財產、員工掌握技能、原材料供貨商資質數據、產品質量標準等資料的收集整理,主要內容包括:各種有關產品或原材料標準(國家標準、地方標準、行業標準)、各種作業標準流程、員工培訓流程、各種合同和技術協定文本、技術資料、化驗和分析報告(如燃料、金屬鹽、陽極等分析報告)、設備故障排除操作流程等,以便為設備的正常運行、員工的技能傳承、產品質量的保證提供參考。
同時,由于電鍍是一個涉及多學科和多專業的行業,對于電鍍的管理人員來說,必須擁有較為豐富的電鍍經驗和相關的專業知識,這對于產品的質量保證、生產成本的降低和安全系數的提高非常重要。
5廢水處理
電鍍廢水成分復雜,除含氰廢水和酸堿廢水外,還有含鉻、鎳、銅、鋅等重金屬廢水。同時,廢水中還含有大量添加劑及電鍍過程中添加劑分解的有機雜質,例如糖精鈉、丁炔二醇、表面活性劑、EDTA、檸檬酸、酒石酸、苯磺酸、香豆素等。這些物質一旦未經處理就排放,必定會對生態環境及人類健康產生嚴重的危害。
對電鍍“三廢”的治理方法很多且技術日趨成熟,目前較常用的有物理、化學、離子交換、電解、吸附及膜分離等技術,并配以完善的廢水處理設備和排放檢測儀器。但是在處理過程中還需要注意以下環節,首先是將電鍍廢水合理分類:酸系廢水、堿系廢水、含氰廢水、含銅廢水、含鉻廢水、含鎳廢水、化學鍍廢水等類型,針對不同類型的廢水采取有針對性的處理技術,可實現廢水處理后排水達到《電鍍污染物排放標準》(GB21900-2008)中水污染特別排放限值的要求,同時實現廢水的回用率達到60%以上。其次,根據各類廢水的特點,因地制宜進行廢水分流,采用不同的處理工藝流程。廢水分流處理可以減小處理難度,提高廢水預處理的針對性,確保廢水穩定達標排放,這樣既可以降低處理成本,又可以實現濃廢液和廢水的綜合利用。另外,采用在線監測和控制技術,確保工藝參數能完全在流程上實現,高度的自動化控制水平有利于廢水的達標排放和運行成本的降低,保證系統運行的高效穩定。
上世紀90年代至今,電鍍廢水治理由工藝改革、回收利用和閉路循環進一步向綜合防治方向發展,多元化組合處理同自動控制相結合的資源回用技術成為電鍍廢水治理的發展主流,越來越多的電鍍企業開始重視電鍍液中金屬資源的回收,例如在鍍鎳過程中,鍍件沖洗會造成大量鎳金屬的排放,從而加重廢水處理的負擔,瑞期化工的HN系列鎳資源回收機回收鎳資源可達99%,回收的鎳濃縮液,可直接回用至全光鎳鍍槽,不需另行除雜、凈化,而且水洗水可循環使用,減少廢水排放,節省廢水處理成本,節水率達85%以上。
今后,電鍍“三廢”的處理將向生物治理的方向發展,例如采用生物吸收、降解和治理的方法,同時伴隨著重金屬和水的回收、提純和回用。同時,一些廢水處理咨詢公司相繼成立,為電鍍企業在廢水處理過程中排憂解難,使電鍍企業在廢水處理方面更好地達到清潔生產的要求。
6結語
縱觀國外發達國家的電鍍產業發展趨勢,電鍍行業并沒有因為產生污染而步向夕陽的行業,反而向專業化,一體化和高技術產業化發展。同時,推行清潔生產是電鍍行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必然選擇,是促進電鍍行業污染從單純的末端治理向污染預防轉變的重要保證。電鍍行業應積極推行清潔生產,響應國家“節能減排”的號召,進駐電鍍工業園,應用資源回用技術,以減少廢棄物對環境的影響,實現水及金屬等資源回收和利用,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電鍍行業是一個傳統的行業,但不應停留在應用傳統的管理和工藝技術上,而應采取政府、行業、企業、社會共同攜手的方式,大膽開展技術創新,使用先進設備,引進先進的現場管理理念,提高工人技能,實施清潔生產,使之煥發新的生命力。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