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歐洲和中東北非國家的想法也存在著分歧。摩洛哥政府負責“沙漠能源科技產業”計劃第一階段工程的歐拜德·奧姆蘭表示,摩洛哥對于第一座發電廠和到2020年即將建成的其他4座電廠生產的電力有自己的計劃,并不一定要賣給歐洲。 ”
奧姆蘭說:“隨著人口增多和生活水平的上升,我們將可以預計,到2020年,摩洛哥的電力消耗將翻一番。現在,我們97%的能源都依靠進口,這樣的情況已經越來越維持不下去了。我們現在的目標是,到2020年能夠生產42%的可再生能源。如果有人需要,我們可以建造更多的發電廠,但是生產出來的大部分電力必須歸我們所有。 ”
這樣的觀點對 “沙漠能源科技產業”計劃來說又是一個挑戰:如何讓歐洲需要的電力得到保證,而不是被當地自產自銷?如果本地居民還生活在黑燈瞎火的條件中,中東北非國家又如何為以20倍以上的價格把電力出售給歐洲國家的做法正名?
環境惡劣影響發電效率
對于德國太陽能發電巨頭Flagsol公司的執行總監波多·貝克爾而言,現在的主要問題是如何讓發電廠在惡劣的情況下運作。
他說:“這里平均每年只有一次沙塵暴,但是每次風速超過每秒12米,我們就必須根據風向調整槽式太陽能集熱管,以免它們像帆一樣兜風。 ”
保持集熱管清潔也是個難題。貝克爾說:“這里的灰塵很多,集熱管的效率每天都會降低2%,所以我們每天都必須進行清理。清理所有集熱管,每天所需的純凈水就得要3.9萬升。 ”
這就提出了另一個問題:當地有沒有足夠的水來清理設備?尼羅河距離庫賴馬特只有幾里地,但是很多國家都想在沙漠的更深處建發電廠。一些企業決定使用“干洗”技術,但這樣一來,發電廠的效率卻降低了。而且,不管使用什么方法清洗,發電設備需要冷卻。和清洗一樣,水是最便宜最簡單的冷卻方法。在“干冷”技術得到發展之前,發電廠只能建造在水源附近。
不管哪種技術勝出,未來數十年內將在“沙漠能源科技產業”中獲利的國家卻顯而易見。一位代表問貝克爾,這些集熱管產自哪里?貝克爾回答:“金屬架是在埃及生產的,但是玻璃管都產自德國。目前世界上只有肖特太陽能和西門子兩家公司能生產這樣的集熱玻璃管,里面涉及到知識產權。 ”肖特和西門子都是德國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