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觀點 ————
為決策者提供總結性的科學數據和結論
何建邦告訴記者,這套建立在地理信息系統(GIS)基礎上的生態系統監測與預警系統的最大特點是具有分析功能,能根據數據、遙感圖片做二維、三維統計分析,最后獲得科學的結果。
對政策的決策者和執行者來說,科研人員和基層工作人員調研所獲得的大量數據和圖片,顯得零碎、不系統并錯綜復雜,難以幫助他們做出科學而準確的決定。而通過生態系統監測與預警系統,輸入的是調查數據,輸出的是總結性的數據、地圖和各種分析、評價,并制定檢索目錄,還能用航測方法來檢查分析獲得的各種結論。何建邦表示,模型系統構建是監測與預警系統模型能否應用的關鍵。他說,在日本核事故對我國生態的影響方面,如果建立了核素水擴散模型,再輸入海浪、風向、距離等數據,就可以得到日本核事故對我國生態環境影響的結果了。
———— 延伸閱讀 ————
完成了兩個示范區關鍵生態系統的實地監測
環保部對外合作中心項目四處副處長于之的告訴記者,這套生態系統功能監測與預警應用系統是在長江流域自然保護與洪水控制項目指導下首次在我國建立。
環保部對外合作中心提供資料顯示,長江項目集合了中國科學院地理所、中科院植物所、中國環境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等國內技術權威機構,共同創建了生態系統監測與預警系統。其中,中國環科院設計出水源涵養監測與預警模型和碳存貯/吸收監測與預警模型;中科院植物設計出生物多樣性保育監測與預警模型;中國人民大學設計出生態系統功能經濟社會影響監測與預警模型;中科院地理所設計出土壤保持監測與預警模型以及各專題模型的系統研發。
于之的告訴記者,中國環科院不但根據長江項目創建的生態系統監測與預警系統,還成立了長江上游生態系統功能監測與預警中心,并在基礎數據上完成了對四川寶興和云南老君山兩個示范區關鍵生態系統功能的實地監測。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