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建立綠色建筑推進機制。加快開展綠色建筑評價標識認證工作,由市財政承擔綠色建筑評價標識認證的申報、評審和檢測費用,積極引導社會和開發建設單位參與綠色建筑建設;加強土地供應、立項審批、規劃審查、施工監管和運營管理等環節的管理,保障綠色建筑的實施。
四是加快推進住宅產業化試點。在保障性住房中推進產業化試點的基礎上,通過土地交易環節強制推進和面積獎勵政策鼓勵普通商品住宅按照產業化方式建造。
五是組織綠色建筑和住宅產業化重點應用技術攻關。重點發展和推廣應用工業化鋼筋混凝土結構、鋼結構等符合產業化住宅標準、節約資源效果明顯的結構體系;研發預制部品和整體廚衛技術,推廣裝修一次到位;加大節能環保材料、高效節能設備的推廣應用。
讓更多農民住進“暖心工程”
“十一五”期間,北京共完成新建抗震節能型農宅13851戶,完成節能改造42301戶。節能住宅給越來越多的農戶帶來溫暖,采暖費用也大大降低,農民群眾稱之為“暖心工程”。
2011年,北京將新建4470戶抗震節能型農民住宅和實施20600戶農民住宅節能改造的任務。
對于整村集中建設和改造,各區縣將總結房山龍門臺試點村的規劃建設經驗,探索農村新型社區建設模式,組織做好規劃設計方案,推廣應用新農居標準圖集,采用新能源、新技術、新產品,使農宅建設達到抗震節能的要求,同步做好配套設施建設和環境整治,徹底改變農村群眾居住和生活環境,使之成為新農村建設工作的樣板和示范。對于分散建設的農宅,各個區縣將認真貫徹抗震節能標準,加強技術指導和服務,落實補貼政策,確保農民新建房屋達到抗震節能要求。
隋振江指出,在積極探索小城鎮建設新模式方面,北京將注重規劃設計,做好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建設。結合小城鎮工程建設特點,嚴格執行各項工程建設標準,加大可再生能源、新型結構體系和墻體、住宅產業化技術的推廣力度,建設節能省地型建筑和綠色宜居小城鎮,加強工程監督管理。
為了保證建筑節能施工的質量,提高節能建材的管理水平,北京將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強工程項目立項、設計、建設、竣工驗收、運行過程的建筑節能行政監管力度,提高在建工程執行建筑節能標準的規范化水平,細化建筑材料采購備案,運用物聯網技術對預拌混凝土生產質量實行遠程實時監控,強化有關管理部門執法平臺信息共享,建立建材市場供方主體的經營行為監測和信用管理體系等等。
發布實施達到節能75%水平的《北京市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啟動新的《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的研究,完成1200萬平方米既有建筑的供熱計量和節能改造、30萬平方米集熱器面積的太陽能熱水建筑應用、400萬建筑平方米淺層地能或污水源熱泵采暖建筑應用、4萬平方米太陽能光熱采暖建筑應用、18.9兆瓦裝機容量的光電建筑應用……一系列明確的目標已列入2011年北京建筑節能工作的日程中,“十二五”北京建筑節能工作已經揚帆啟航。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