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在經濟轉型升級中抓綠色創新,以推動經濟發展模式轉變。此次擴大內需有一條原則: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增強三次產業協調性為重點,優化產業結構。我們要十分重視經濟轉型升級,堅持綠色創新,努力實現綠色制造、綠色發展,提高我們的可持續發展水平和國際競爭能力。
五是在改善民生中抓環保制度建設,以提高環境安全保障。要把改善環境質量作為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把環境安全保障作為社會保障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一系列環保制度創新,保障公眾的環境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維護全社會的環境安全。
點擊五 焦點關注
環保部門如何應對危機
關鍵思路
開闊視野,增強信心,理清思路
記者:面對當前經濟形勢與機遇,從工作層面而言,環保部門該如何應對?
徐震:最近,浙江省環保廳就應對危機、如何開展環保工作,組織了一次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擴大會議,大家認為主要有3點收獲:
一要認清大勢,開闊視野。我認為,總體上可以概括為“五個看到”:看到我們面臨的是一場金融、能源、糧食、環境等多重危機疊加的世界性危機,并由此催生了“綠色新政”。促進世界經濟健康發展的根本出路就是要轉變發展方式,也就是低碳經濟因此成為國際潮流,圍繞以新能源為核心的新一輪產業革命開展角逐。
看到金融危機的沖擊下,我國經濟發展中結構嚴重失衡、資源環境制約加劇等問題,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可能存在的系統性風險。我們應當順應潮流,清醒地主動參與新產業革命,并努力搶占制高點,構筑生態高效的產業體系。
看到金融危機對環境保護的影響,既有低碳經濟風行將提升環保地位的優勢,又認識到轉變發展方式、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孕育著環保工作種種機遇和要求,也要認識到經濟運行低迷給環保工作帶來的負面影響。
看到環境保護所處的歷史方位。國際上的應對氣候變暖、發展低碳經濟等舉措已走上全球政治經濟的前臺;國內開展生態文明建設,走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科學發展道路,已經進入了黨和政府的決策層面。
看到當前已進入到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的歷史性轉變時期,認識到當前最突出的問題是發展方式問題和經濟結構問題,要以環保倒逼機制促進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保護環境必定要與經濟增長并重、環境保護必定要與經濟發展同步,必須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辦法解決環境問題。看到這5個方面,就能使我們的進一步打開視野、拓展思路,進一步把握工作規律。
二要統一思想,增強信心。通過這一年來的工作實踐,我們進一步加深了對黨中央、國務院和浙江省委、省政府關于形勢判斷的理解,進一步深化了對科學發展觀、生態文明理念的認識,特別是在一些具體問題上消除了困惑,形成了共識。
進一步堅定了環保優化發展的思想理念。破除了“環保與發展是矛盾的”、“先發展后治理不可避免”、“環境保護制約了保增長”、“促轉型影響保增長的效率”等不正確或者不合時宜的論調和觀念,堅決把環境換取增長全面扭轉到環境優化發展上來。
進一步把握了環保服務與監管的內在統一性。服務群眾、服務企業、服務基層是環保部門最根本的價值追求所在。行政監管就是公共服務,監管的出發點、過程、目的都是服務;同時,要不斷地改進工作的方式、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水平。
進一步認清了環境保護的規律性、階段性。環境保護必須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環保工作必須順應經濟社會發展潮流,把握時機、節奏和力度。在應對國際低碳經濟潮流中,我們同樣要順應大趨勢,未雨綢繆、做好準備,既要應對綠色貿易壁壘挑戰,按照“共同而有區別”的原則開展國際合作和各種應對工作,又要著眼當前,看清國情,著力抓好污染減排等工作。
進一步明確了與使命相匹配的隊伍素質要求。堅持以與時俱進的精神加強自身建設,全面提升增強參與宏觀決策
的能力、綜合協調的能力、運用媒體的能力、社會組織動員的能力。這4種能力是從新的視角,對處于轉型時期的環保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
三要理清思路,明確方向。今后一個時期的環保工作目標任務和工作重點,在戰略層面上,必須堅持以建設生態文明為引領,以構筑可持續的發展體系為目標,努力走出一條以環境保護優化發展的路子。
要以生態文化為先導、以生態經濟為支撐、以生態環境為保障,“三位一體”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把環保工作定位為傳播生態文明理念的重要驅動力、轉變生產生活方式的重要推動力、維護文明成果和人民權益的重要保障力。
在近期工作重點上,必須圍繞“保穩促調”大局,以環境保護倒逼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堅持把結構調整、轉型升級作為環保工作的根本出路。
要進一步改進和完善環保工作的方式、方法及措施,努力以環境影響評價引導結構調整、以環境污染整治促進結構調整、以環保服務助推結構調整。
在當前的工作重點上,要按照浙江省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行動計劃、“811”環境保護新三年行動的部署和要求,著力抓好污染防治、主要污染物減排、生態創建、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等工作。堅持嚴格準入、嚴格執法、嚴格防范,切實加強監管,維護環境安全和廣大人民群眾的環境權益。要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載體,提升能力、提升層次、提升實效。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