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全國之力向外銷核電
在核電方面,日本則是另一種戰略:在企業掌控了世界領先技術后,企業外出拓市場與國家層面的外交努力相結合,大力向外“出口”。
日本核電專家丸彰先生在東京對《望東方周刊》記者介紹說,核電技術方面,日本不僅擁有沸水型核電技術(BWR),還掌握了壓水型核電技術(PWR),“兩種技術多年來一直既相互競爭,又互相學習,都具有了世界領先的技術水平”。
在此基礎上,日本政府通過外交渠道大力“推銷”日本的核電技術。
2010年10月31日的日本與越南首腦會談中,越南首相阮晉勇公開向日本首相菅直人表示,在越南東部建設的兩座核電站將“考慮使用日本技術”。越南計劃在2030年前建成運營14座核電站,將其中的4座拿出來國際招標。兩座采用了俄羅斯技術,已經在2009年和俄方簽訂了協議,另外兩座核電站由誰建設則一直懸而未決。
在東部建設的核電站由兩座各為100萬千瓦的核反應堆組成,預計2021年運營發電。為了能夠拿下這兩座核電站,早在2010年8月,日本政府就已經開始緊鑼密鼓地展開了外交攻勢。先是由經濟產業大臣率經濟界人士訪越,提出日本將要為越南的人才培育、資金援助等提供方便。接著在10月又成立了政府與民間企業共同出資的“國際核能開發”機構,將日本全國的核電技術集中到一起,準備在世界上大量推廣日本的核電技術。2010年10月底,越南首腦親自表示傾向于使用日本技術,讓日本民主黨政府十分高興。
日本在越南取得成功之前,曾在阿聯酋羽而歸。本來無論從技術的成熟度還是下手的時間上看,日立制作所與美國企業的聯合投標似乎都勢在必得。但到了2010年2月,謎底揭開是韓國企業拿到了訂單。阿聯酋之所以決定使用韓國的技術,“是因為韓國總統李明博親自上陣,政府在后面全力支持”,日本企業方面的一位高層事后告訴本刊記者。
據他們了解,韓國在和阿聯酋談核電站時,提出不僅核電站的建設成本要比日美聯合體的價格低,而且會負責運營、維修,并幫助培養相關人才,拿出了一整套項目建議,“和我們單獨建設核電站的項目提案有著很大的不同”,日本企業的人說。
正是因為有了這個慘痛的教訓,日本后來集結全國的技術,在政府的直接參與下,去競爭越南的核電項目。
另一方面,日本企業也在摸索單獨在外獲取核電站項目的可能性。2011年1月,東芝公司的子公司美國西屋公司與中國國家核電技術公司共同開發大型核反應堆。2017年中國國家核電技術公司與東芝將完成開發計劃,屆時140萬千瓦的“CAP1400”壓水型核反應堆將能夠為50萬戶居民提供生活用電。
談到能源策略時,我們常常會想到加強石油儲備、去國外開發新的煤礦,或者就是擴大風力和太陽能發電。但到了日本接觸日本企業時,發現他們更多是在談更具體的核電技術、多晶硅單晶硅的制造、蓄電池能力的提升,最后,他們又以電動汽車的形式,很簡單通俗地把新能源策略普及到了民間。
按照日本現有的技術能力,到了2030年,日本很可能變成一個“能源出口”大國---一方面出口自己用不完的能源,另一方面出口提供能源的技術。這其中的預見、判斷、巧思和執行,都值得我們細品和學習。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